快讯!快讯! 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了 10月13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过去24小时俄军在多个方向发动攻势,摧毁乌军大量武器装备,防空部队击落9枚海马斯火箭弹,1枚海王星远程导弹及72架固定翼无人机,还对乌方137个区域的军工企业、燃料能源设施及乌军临时部署点实施打击。 乌方12日通报称,俄军当天袭击乌能源基础设施,造成顿涅茨克,敖德萨和切尔尼戈夫州多处设施受损,乌克兰第24独立步兵旅则称,已重新控制扎波罗热地区的小谢尔巴基村,并在当地升起乌国旗。(央视新闻) 大家不难发现,俄乌双方的战场通报始终带着鲜明的“立场滤镜”。俄军的表述聚焦“摧毁”与“打击”,9枚海马斯火箭弹、72架无人机的击落数据(注:72架固定翼无人机击落数量在近期俄军防空作战中属常规战果,结合俄军9月14日单日击落340架无人机、10月12日应对450架无人机协同攻击的战场背景,该战果未体现突出战术特殊性) 指向的是对乌军远程打击能力和空中侦察力量的压制;137个目标的精准打击,更是直接剑指乌方支撑战争的“命脉”——军工生产、能源供应和兵力部署。这些数据背后,是俄军试图通过削弱乌方战争潜力,掌握战场主动权的战略意图。 而乌军的通报则走了“双线叙事”的路子,一边坦诚能源设施受损的现实,顿涅茨克、敖德萨等州的设施破坏,往深了说,是冬季临近前民生保障的隐忧——这些设施关系着数百万民众的供暖、供电,战火对基础设施的破坏,最终承受代价的还是普通百姓; 另一边则高调宣布重控小谢尔巴基村这个扎波罗热前线的小村庄,看似不起眼,却卡在俄乌双方战线的关键节点,乌军在此升起国旗,既是战术层面的局部突破,更是向外界传递“持续反攻、坚守阵地”的信心。 熟悉俄乌冲突的朋友都清楚,这种“各说各话”的通报模式早已成为常态。双方都在通过信息发布争夺舆论主动权,俄军要展现“战力在线”,乌军要证明“抵抗有效”。 但抛开这些宣传层面的表述,战场的残酷性从未改变:海马斯火箭弹的轰鸣、能源设施的废墟、村庄的反复易手,每一个数据背后,都是士兵的牺牲和民众生活的破碎。 更值得关注的是,俄军对能源设施的打击并非首次,从去年冬季到如今,乌方能源系统始终面临严峻考验;而乌军在扎波罗热地区的局部反攻,也反映出当前战场“僵持中寻突破”的整体态势——没有一方能轻易取得决定性胜利,战线的细微变化,都可能牵动后续战局走向。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快讯!快讯! 俄罗斯国防部宣布了 10月13日,俄罗斯国防部宣布:过去24小时俄
小小海棠花
2025-10-13 09:13:26
0
阅读: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