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681年,三藩之乱快平息了。王辅臣曾叛清又降清,他知道康熙不会饶自己,决定自杀,交代亲兵等他睡熟后,用喷酒的桑皮纸一层层蒙住口鼻。 王辅臣躺在营帐里,手指摸着帐边的桑皮纸 —— 这是他选的死法。 三藩之乱近尾声,清军将破昆明,吴世璠自杀的消息,打碎了他最后一点侥幸。他想起康熙赐的豹尾枪,想起图海说的 “既往不咎”,可这些承诺在帝王心里,终究轻得像张纸。 王辅臣出身穷苦,山西大同人,幼年丧父,跟着姐夫投了李自成的起义军。姐夫总骂他 “赌鬼”,没人知道他这性子藏着多少不甘。 有年他醉酒输了六百两,姐夫提刀杀他,他反手杀了姐夫 —— 不只为活命,是要证明自己不是软骨头。 后来他投明军,又转投清军,在姜瓖手下穿白甲白袍,持丈二长枪冲锋,“马鹞子” 的名号就是这时传开的。 清军围大同时,他带十几骑冲阵,挑死阿济格亲兵,连多尔衮都骂 “这蛮子太野”。 可这份野性,到底是让他活下来,还是拖进了更深的泥潭? 顺治七年,多尔衮死,顺治帝亲政,王辅臣因勇猛入宫当差。洪承畴出征西南时,他随军护驾,洪承畴很认可他。 后来吴三桂想拉拢他,可吴应麒说 “老王爷连脑子都敢吃” 时,他当场翻脸 —— 不是清高,是懂 “站队” 的规矩。 他花大钱调去平凉当提督,临走时吴三桂拉着他哭,赠他二万两;康熙更直接,把先帝的豹尾枪赐给他,让他记着先帝托付。 三藩之乱爆发,王辅臣站在岔路口。吴三桂的密信送到,他连夜捆了使者送京,得康熙 “忠贞不二” 的嘉奖;可后来莫洛扣军饷,副将邵苓芝冲动闹出事,他也被卷进兵变。 那夜平凉城乱作一团,他带兵围了莫洛的营帐,混乱中流箭射穿莫洛咽喉。 史书说 “王辅臣亲自喊着冲阵”,他自己清楚,沾了朝廷大臣的血,这罪孽一辈子洗不掉。 他降清后,康熙恢复他的官职,还赏了金银绸缎。可每当驿卒的快马过城门,他都攥紧帕子 —— 不是怕死,是怕连累图海。 图海是他的贵人,也是枷锁。 当年平凉城破,图海说 “仁义之师先招降”,可他知道,“仁义” 在帝王眼里只是权宜之计。他想起韩信、蓝玉,功高震主的将领没一个有好下场。 他开始分家产给部下,让他们好好过日子;遣散亲兵时,对儿子王吉贞说 “我死了,你们才能踏实”。 三藩将平,王辅臣知道自己日子到头了。那夜他设宴招待亲兵,酒过三巡说:“我从草莽做到将军,受朝廷恩却背叛,如今三藩要平,我该去谢罪了。” 众人哭着劝,他却笑:“这是军令。” 他交代亲兵用喷酒的桑皮纸蒙自己口鼻 —— 桑皮纸吸了酒像皮革般结实,能让人窒息还不留伤,这是他最后的体面。 他躺在床上,听着亲兵发颤的脚步声。姐夫死时的眼神、吴三桂送的银子、康熙赐的枪、图海拍他肩膀的温度,这些片段在窒息时涌上来,又随意识模糊散去。 他最后想:这样窒息,该比凌迟痛快些。 天亮后,亲兵见他端坐在床上,面容安详,只有鼻下一点酒气。验尸官吏看了半天,只说 “痰堵喉咙暴毙”—— 这谎言,连他自己恐怕都信三分。 康熙在乾清宫得知消息,站了半晌,只说 “知道了”。后来王吉贞被抓,在狱里 “病故”,王家其他人归入正白旗,没被赶尽杀绝。 这处置里有帝王的算计,也有对他 “活吕布” 的嘲讽 —— 他像把勇猛的刀,却没解开自己的死局。 王辅臣的死,史书写 “暴病”,民间传 “痰厥”。可没人知道,桑皮纸下的窒息,是他对乱世最后的反抗。他一辈子像鹞鹰般猛、野马般难驯,到头来连死都算计得没漏洞。 他不是不懂忠义,只是不懂在帝王的棋盘上,再勇猛的棋子,最终都会被舍弃。
226年,魏文帝曹丕重病垂危,临死前他声嘶力竭喊道:“我要见母亲,我要见母亲。”
【1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