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200元住“高端养老院”,92岁老人喊破喉咙无人管!子女的孝心咋成了“催命符”? 各位老铁,先问个扎心问题:你以为花大价钱把父母送进“高端养老院”,就算尽孝了?内蒙古李女士的遭遇能把人肺气炸——每月砸8200块,抵得上不少人半个月工资,本想让92岁老父亲享清福,结果住进去没几天,老人直接躺进医院,连呼吸都得靠机器!这到底是养老院,还是“没人管乐园”? 事情得从李女士的“精心挑选”说起。为给老父亲找个靠谱养老地,她没少费功夫:92岁老人行动不便,必须有人时刻盯梢。对比十几家后,她一眼相中“寿康康养公寓”——名字吉利,工作人员笑脸相迎,张口闭口“把老人当亲人”,收费每月8220元,比周边贵近一半,李女士反倒放了心:“贵有贵的道理,花钱买个安心!” 揣着对“高端服务”的期待,李女士送父亲入住。头两天,养老院特会来事:时不时发老人吃饭、散步的照片,配文全是“爷爷状态超好”“刚给爷爷洗了脚,舒舒服服”。可没等她松口气,第三天就接到紧急电话:“老人不对劲,赶紧来!”赶到时,父亲脸色惨白、连睁眼力气都没有,直接被救护车拉去医院。 医生一查:肺感染!后续更雪上加霜,呼吸衰竭、多器官功能受影响,老人躺ICU里插满管子,曾经能唠两句的人,如今连哼一声都费劲。李女士越想越不对劲:父亲送进去前身子骨还算硬朗,怎么几天就成这样?她当即要求看监控,这一看,直接气得浑身发抖。 监控画面任谁看了都心疼:92岁老人坐轮椅上,背挺得笔直,眼神却满是疲惫,双手紧抓扶手,想挪一下都难。从下午5点到晚上8点,整整三小时,老人就这么坐着,时不时抬头朝走廊喊“来人啊”“帮我躺一下”,声音不大却透着急切。 更心寒的是,监控清清楚楚记着:老人前前后后喊了近一小时,足有五六十次!期间工作人员端餐盘路过、护工推清洁车经过,甚至有人停下来看一眼,没一个人上前问“老爷子咋了”,更别说帮他挪到床上。有个护工更离谱:明明听见喊声,居然绕着轮椅走,仿佛老人是“透明人”。 李女士拿监控找养老院要说法,对方回应堪称“甩锅界典范”。副院长先打感情牌:“我们对老人可上心了,让他坐会儿是为调整睡眠,怕白天睡多了晚上闹。”接着找借口:“老人有认知障碍,有时胡言乱语,工作人员可能以为他说梦话。”最后放“软招”:“我们承认服务有不足,已全额退入住费、道了歉,你要20万赔偿,不太合理吧?” 这话把李女士气笑了:“认知障碍就不用管?喊五六十次都是胡话?我爸躺医院快不行了,一句‘服务不足’就想打发?”更让她崩溃的是,后来发现养老院日常护理“敷衍到离谱”:给父亲用错洗脚盆,拿别人的盆凑数;好几个老人共用一个护理垫擦脚,卫生条件堪忧——这哪是“康养公寓”,分明是“凑活公寓”! 这事一曝光,评论区直接炸锅。有网友吐槽:“8200块一个月,还以为是五星服务,结果连呼叫都没人理,这钱花得比打水漂还冤!”有人感同身受:“我妈之前住养老院,刚开始说得比唱得好,后来发现护工记错降压药,吓得我赶紧接回家。”更有人戳中痛点:“很多养老院就是‘看人下菜碟’,子女在时装样子,子女一走就变脸,老人有苦说不出,太憋屈!” 其实李女士的遭遇不是个例。这些年“高端养老院变坑老院”的新闻没少出:有的收高价给老人吃冷饭冷菜,有的护工推搡老人,有的连基本医疗护理都做不到。子女花高价,图的是父母有人照顾、安度晚年,可有些养老院把“养老”变“圈钱”,把老人需求当耳旁风,把子女孝心当“韭菜”割。 更无奈的是,很多老人行动不便、表达能力弱,受了委屈没法及时跟子女说。就像李女士的父亲:92岁连起身都难,只能靠喊求助,却喊破喉咙没人应,那种无助绝望,想想都心疼。而相关部门介入,也只下达整改通知书,无法认定“精神虐待”,最终还得靠司法程序解决——这一来二去,耗的不仅是时间,更是老人的生命。 说到底,养老院核心是“养”和“护”,不是靠高价包装的“噱头”。花钱买服务没问题,但得“钱花在刀刃上”,让老人舒心、子女放心。那些把“高端”挂嘴边,却连基本护理都做不好的养老院,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只有真正把老人当亲人、用心做服务的,才配得上“康养”二字。 最后想提醒各位子女:送父母去养老院前,别只看价格和宣传,多实地考察、多跟里面老人聊,看真实护理情况;送过去后,别当“甩手掌柜”,多探望、多跟工作人员沟通,让父母知道自己不是没人管的孩子。毕竟,孝心不是花了钱就完事,真正的孝,是让父母晚年感受到温暖和尊重,而不是在“高端养老院”里受委屈、喊破喉咙无人应。 如今李女士还在为赔偿奔波,老人依旧躺医院,能不能挺过这关还是未知数。希望这事能给更多养老院敲警钟:别再消耗公众信任、辜负子女孝心;也希望相关部门加强监管,让老人们能真正在养老院安享晚年,让“花钱买安心”不再是空话。内蒙古
8200元住“高端养老院”,92岁老人喊破喉咙无人管!子女的孝心咋成了“催命符”
忆优
2025-10-11 12:39:53
0
阅读: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