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年,段永平把步步高拆成三家公司,陈明永搞视听业务,成了OPPO;沈炜管通讯业务,变成了vivo。他把自己的股份从70%主动降到OPPO约10%、vivo不到20%,剩下的分给核心团队和员工。这种模式,却点燃了管理层的干劲儿。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今天家喻户晓的OPPO和vivo,其实是一位“幕后操盘手”间接孵化出来的?说起手机圈的段永平,大家都觉得这是个极其低调、极其有远见的企业家。 但你要是翻翻他早期的履历,会发现他身上那种“不按套路出牌”的气质,从创业第一天就已经埋下了伏笔。 1980年代,段永平还是浙江大学无线电系的技术男,对电子产品的着迷到了痴迷程度。 毕业后,他进了北京的电子管厂,天天钻车间、修电路,日子平淡得很。直到89年,南下广东,机缘巧合下成了中山市一家怡华小厂的厂长。 这厂原本一团糟,他硬是带着团队搞出了“小霸王学习机”,那会儿家长们都抢着买,订单堆成山,利润飞涨。 趁着这波东风,段永平在95年独立出来创立步步高。最早做DVD和电话机,产品很快在市场站住脚,靠的其实就是“耐用、实用、性价比”。 而且团队氛围特别有讲究,陈明永、沈炜这些骨干,都是当年在怡华厂时就追随他南下的浙大校友,专业对口、各有特长。三大板块他们各自负责,教育电子、视听、通讯,互不干扰,但资源调度上总有些别扭。 段永平厉害的地方,就在于他特别明白一件事,企业做大后,不能啥事儿都自己管。1999年,他拍板把步步高拆分成三家独立公司。 教育电子归黄一禾,视听归陈明永,通讯交给沈炜,股权也主动稀释,自己只保留少量,其余都分给团队和员工。 你说这在当时中国企业界,是不是有点“反常规”?但事实证明,谁有股份谁才是真正的主人,干劲儿自然就上来了。 步步高三分之后,三家公司各自为战,生产线分开,决策效率飙升。陈明永带队做DVD、MP3,后来发现智能手机才是大势,果断all in,2004年砸下巨资注册OPPO。 最初MP3、MP4风生水起,到了手机时代,他带着团队死磕用户体验。渠道策略没走寻常路,先让零售商、代理商挣钱,再轮到公司,门店渗透到三四线城市,甚至县城,帮用户换卡、搞售后,服务细致到家。 有意思的是,OPPO并不是一开始就顺风顺水。2011年那阵子,手机市场转型,库存压力大,渠道商差点“跑路”。 陈明永请IBM帮做改革,光清理库存就花了3个亿,但也正是这个过程,让整个渠道体系和团队死心塌地。 后面OPPO在自拍、美颜、快充这些功能上持续创新,Find系列、R系列接连走红,一步步把品牌做大。到了2024年,OPPO已经在全球可以跟苹果、三星正面过招了。 再看vivo,沈炜当初负责通讯业务,先做电话机、后做手机,2010年亲自操刀创立vivo品牌。定位很明确——音乐手机,砸重金做Hi-Fi芯片,早期在线下门店搞试听体验,用户排队试听。 2013年开始走出国门,团队一家家跑东南亚找分销商,稳扎稳打。vivo很少卷参数,更注重拍照和系统流畅,靠着务实作风和扎实产品,服务用户数超5亿,覆盖六十多个国家。 所有这些成功,都离不开段永平那种“财散人聚”的格局。很多老板喜欢死死抓住股份不放,他却敢主动让利,让管理层和员工都变成真正的合伙人。 这样一来,大家不是给老板打工,而是为自己的事业拼命。步步高三分之后,内部从没出现过大面积人才流失,反而每家公司都保持了极高的战斗力和创新力。 如果段永平当年选择“独断专行”,你觉得OPPO、vivo会不会有现在的高度呢?
1999年,段永平把步步高拆成三家公司,陈明永搞视听业务,成了OPPO;沈炜管通
九鼎观世道
2025-10-11 12:23:12
0
阅读: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