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新墙河阵地,机枪手曹锡发现离自己200公尺,一架重机枪歪在尸体旁,他爬过去架起重机枪,100多日军以为阵地无活人,蜂拥而来。 麻烦各位读者点一下右上角的“关注”,留下您的精彩评论与大家一同探讨,感谢您的强烈支持! 1939年9月23日拂晓,湖南新墙河畔笼罩在浓重的晨雾中。 曹锡倚在战壕边缘,用衣袖轻轻擦拭着捷克式轻机枪的枪管。 这把编号为"柒贰叁"的武器已经陪伴他度过了七个昼夜。 枪托上深深印着五道刻痕,记录着这些天来击退的日军进攻次数。 这位来自汉中农村的汉子,此刻正经历着人生中最漫长的等待。 阵地上横七竖八地躺着五十多具战友的遗体。 他们保持着最后的战斗姿态,仿佛随时都会跃起继续战斗。 曹锡小心地将班长临终前塞给他的那包"哈德门"香烟重新包好,贴身放回军装内袋。 烟盒上已经沾染了暗褐色的血渍,那是三天前日军突袭时,为掩护他而负伤的朱班长留下的。 清晨五时许,对岸突然传来引擎的轰鸣声。 曹锡警觉地探出头,透过逐渐消散的晨雾,隐约可见日军正在架设新的炮兵阵地。 他迅速计算着距离,同时将最后十二枚手榴弹分成三组,用绑腿牢牢固定在腰际。 这时,他注意到不远处有个反坦克壕,立即灵机一动,将阵地内存放的火油桶滚到壕沟边缘。 果然,半小时后日军开始了新一轮进攻。 这次敌人改变了战术,先派出一个小队呈散兵线推进,主力则隐藏在后方树林中。 曹锡识破了这个诱敌之计,他故意只用步枪点射,制造弹药不足的假象。 当日军主力以为得计,大举压上时,他突然引爆了预设的火油桶。 熊熊烈火瞬间阻断了敌人的退路。 战斗进行到正午时分,曹锡的右腿旧伤复发,鲜血浸透了简陋的包扎。 他咬紧牙关,将刺刀绑在步枪上,准备最后的白刃战。 就在这时,他忽然想起离家从军那天的情景。 母亲站在村口的老槐树下,用粗布衣袖不停地擦拭眼角。 而父亲则默默地将家里最后一块银元塞进他的行囊。 下午三时,日军发动了最猛烈的进攻。 曹锡的机枪枪管已经打得通红,最后半壶冷却水也用完了。 他灵机一动,将阵亡战友的水壶收集起来,却发现里面装着的都是已经发硬的炒米。 这时,一颗流弹击中了他的左肩。 他强忍剧痛,用牙齿配合右手完成了简单的包扎。 夜幕降临时,战场出现了诡异的寂静。 曹锡借着月光检查武器,发现只剩下七发步枪子弹和两枚手榴弹。 他将这些武器整齐地摆在面前,然后掏出那包珍藏的香烟,取出一支放在鼻尖轻嗅。 烟草的香气让他恍惚间回到了汉中的麦田,想起了收获时节满地的金黄。 突然,远处传来熟悉的军号声,是援军! 曹锡挣扎着站起,用尽最后力气挥舞着军帽。 当增援部队冲上阵地时,发现这个浑身是血的士兵仍然坚守在机枪旁,阵前散布着大量日军尸体。 战地记者后来在报道中写道:"阵地上随处可见弹壳和破损的武器,见证着这场惨烈的战斗。" 曹锡的事迹很快传遍全军。 在野战医院的病床上,他收到了师长亲自颁发的嘉奖令。 但当记者问及战斗细节时,这个在战场上英勇无畏的汉子却显得十分拘谨,只是反复说着:"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 更令人动容的是,他将获得的三十块大洋奖金全部托人捎回老家,只留下一枚作为纪念。 这枚带着战火痕迹的银元,后来被他一直珍藏在身边,成为那段烽火岁月最真实的见证。 如今,在新墙河抗战纪念馆里,仍保存着曹锡使用过的那挺捷克式轻机枪。 枪身上的斑驳痕迹,无声地诉说着那个普通士兵创造的战场奇迹。 每当参观者驻足于此,仿佛都能听到那段历史的回响。 一个民族在危难时刻迸发出的不屈精神,以及那些平凡英雄用生命书写的壮丽诗篇。 主要信源:(人民网——第一次长沙会战中诞生的“中国兵魁”)
机枪手曹锡:一人独守新墙河,百名日军难越雷池
浅笑对风吟
2025-10-11 11:09:35
0
阅读:122
duyulin0720
新墙河应该是长沙会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