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不如人?为啥中国空间站只能上3个人,而国际空间站却能达到十几人?说的直白一些,差别就是我们是私人别墅,而国际空间站就是群租房,中国空间站是我们自己造的,可以最大化让自己人利用,而国际空间站就不行,是多个国家共用的,他们只能挤一挤。 其实这想法压根没摸到重点,空间站能住多少人,从来不是看谁的技术更牛,而是看当初造它的时候,到底想怎么用、为谁服务。 当初国际空间站是 16 个国家凑份子搞出来的,总重量有 420 吨,里面的舱段五花八门,美国的、俄罗斯的、欧洲的还有日本的,每个国家都得在里面放自己的设备,还得安排自家航天员盯着,自然得留不少位置。 至于大家听说的 “十几人”,大多是特殊情况凑出来的数,真正呆在国际空间站的并不会有这么多人。 平时国际空间站长期住着的也就 7 个人,这 7 个人还得各管各的摊子,美国航天员要维护自家实验舱,俄罗斯的得盯着自己的服务舱,欧洲和日本的也得守着自己的项目,少了哪个人都转不开,分工特别散。 中国空间站是咱们自己从设计到建造一手包办的,总重量 66 吨,就 “天和”“问天”“梦天” 三个舱段,结构紧凑,里面的功能布局全是按咱们自己的需求来的。 平时住 3 个人,但并不是只能住3个人。 2022年就曾出现6名宇航员在空间站的情况。 到了 2025 年 4 月,神舟二十号和十九号的乘组又实现了 “太空会师”,6 名航天员再次一起工作生活,这都能看出来,空间站完全能容纳更多人,只是没必要常年保持那么多人。 咱们空间站里的 16 个实验柜都是统一标准做的,3 名航天员分工特别清晰,工作效率特别高,根本不用额外加人。 而且我国当初设计空间站时候的核心是设计思路是不一样的。 中国空间站装了一套特别先进的再生式环控生保系统,航天员呼出的二氧化碳能变成氧气,水资源循环利用率能到 90% 以上,不用老从地球往天上运水和氧气这些基础物资。 国际空间站因为是多个国家凑的,设备标准不统一,这套循环系统的效率就低很多,水和氧气总不够用,人多了压力就更大。 俄罗斯的货运飞船每次只能送 2.5 吨物资,美国的最多送 3 吨,都得频繁发射才能跟上消耗。 咱们的天舟货运飞船一次能送 6.5 吨,2025 年发射的天舟九号,一次就送了够 3 名航天员住 9 个月的物资,还有 1.4 吨推进剂,一次补给就能撑很久。 更方便的是中国空间站的机械臂,特别灵活,能帮航天员干不少活,比如抓货运飞船、搬实验设备,很多原本需要航天员出舱干的维修活,机械臂就能搞定,大大减少了航天员的工作量,所以 3 个人就能干国际空间站 7 个人的活。 国际空间站里的设备来自不同国家,接口不一样,很多维护工作只能靠航天员亲自动手,自然需要更多人。 中国空间站的航天员人均能用到的空间超过 110 立方米,国际空间站人均才 15 立方米,也就咱们的七分之一,住起来挤不挤不用多说也能想明白。 而且因为我国考虑周全,所以在我国空间站研究成果并没有受到任何影响。 中国空间站的 3 人配置,是咱们能自己做主的最优选择,不用迁就别人,不浪费资源,每一分空间、每一个人的精力都用在实处。 国际空间站的多人模式,是多个国家利益妥协的结果,只能挤在一起,跟技术先进不先进没多大关系。 这就像自己的房子,想怎么装就怎么装,住得舒服还高效;合租的房子,得照顾所有人的想法,最后只能勉强够用。 咱们的空间站还留了扩展接口,以后可以加新的舱段,常驻人数能升到 6 人,未来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而国际空间站不少设备已经老化,维护成本越来越高,以后能住的人可能会慢慢减少。 其实太空探索的关键,不是比谁的空间站能住更多人,而是看能做出多少对人类有用的科研成果,能实现多少技术突破。 中国空间站用 3 人的高效配置交出了漂亮的答卷,这就是咱们航天实力的最好证明。
为什么大家都不提中国空间站了?
【140评论】【1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