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道士毕云路过日军哨卡时,因为没有向日军鞠躬,被打得半死。毕云大怒,伤好后,他活跃于日军据点周围,专杀落单日寇! 1938年寒冬的威海北门,道士毕云在日军哨卡前挺直脊梁,拒绝向持枪的侵略者鞠躬。 刺刀与枪托瞬间如冰雹般砸向他的头颅,鲜血浸透了灰蓝道袍,他蜷缩在冻土上失去知觉前,指甲深深抠进染血的雪泥里。 这场毒打点燃了道士骨血里的火种,天后宫的晨钟暮鼓从此被复仇的刀锋取代。 毕云的身世浸着旧中国的苦汁,1915年威海城里,毕家因贫瘠将襁褓中的病弱幼子送给天后宫老道顾林祥。 七岁回宫时,他道袍下摆总沾着沟于家村养母院的灶灰,师父请武师传授的功夫被他练到极致,流星锤在古柏间翻飞,夜半轻功踏过琉璃瓦不惊宿鸟。 十九岁接任住持那年,他拂尘扫过神像积尘时,尚不知乱世烽烟已逼近海岸。 日军占领威海后,北门哨卡成了中国人的屈辱碑,徒弟李文买菜归来讲述鞠躬之辱时,毕云攥裂了桃木剑柄。 他冲去理论时,道袍下藏着习武人的傲骨,却敌不过枪托的重击,苏醒后的暗夜,他潜入天后宫庖厨,将砍柴的厚背刀劈成两段,砂石打磨的断刃寒光凛冽,这把粗陋匕首将成为胶东日寇的噩梦。 复仇始于威海南郊的石棚,两名巡逻日军踩着月光经过时,黑影从岩顶鹰扑而下,匕首捅入颈动脉的闷响混着喉骨碎裂声,被夜风卷向海面。 此后半年,威海卫的日军据点流传着幽灵传说:西板石村哨兵被割喉,军营厕所发现无头尸,南大桥哨卡两颗头颅不翼而飞。 百姓在灶台边低语时称他“小老道”,日伪布告里则悬赏百块大洋捉拿“飞天夜叉”。 1940年早春的山洞中,毕云蜷缩在腐草堆里高烧颤抖,右腿枪伤溃烂流脓,那是错投国民党郑维屏部的代价,走火误伤后被当作累赘抛弃。 中共威海区队的侦察兵发现他时,道士已瘦成骨架,唯怀里的匕首仍紧贴胸膛,养伤时的油灯下,区委书记指着地图讲解群众路线,毕云忽然把匕首拍在炕沿:个人复仇如同野火,唯有融入抗日洪流才能焚尽敌寇。 转型后的“小老道”更令日寇胆寒,马井泊村伏击战时,他率特工队如壁虎贴伏崖壁,待日军运输队哼着小调经过,滚石与子弹瞬间倾泻,缴获的三十袋高粱连夜运往根据地,布袋缝隙还沾着日军额头的血污。 1942年深冬的反扫荡中,毕云以威海一区区长身份率群众转移,西夏埠南山突围时,他命令二十名战士带百姓撤往山坳,自己提枪返身扑向追兵。 机枪子弹撕裂腹部的瞬间,他仍倚着枯树点射,直至血液多得溢出道袍仍扣着扳机,乡亲们从尸体堆里扒出他时,那把磨秃的匕首还深插在日本兵的眼窝里。 当侵略者逼你弯腰时,总有人愿将脊骨锻成刺向黑暗的利刃。 参考资料:中国军网《毕云:威名惊敌胆 浩气留人间》
1938年,道士毕云路过日军哨卡时,因为没有向日军鞠躬,被打得半死。毕云大怒,伤
观今言史啊
2025-10-10 19:49:27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