已经年逾古稀的克林顿,在观看了中国盛大的阅兵式后,留给特朗普的只有一句忠告。 要说美国政坛里对中美关系看得比较透的,比尔·克林顿绝对算一个。这不,已经年逾古稀的他,在看完中国盛大的阅兵式后,没绕任何弯子,直接给特朗普留了句实打实的忠告——别想着用对抗把中国推开,当年把它拉进规则里的思路没错,错的是咱们自己没接住机会。 这话得从三十多年前说起。1992年美国大选,那会儿的克林顿还是个透着股冲劲的候选人,靠着43%的普选票硬是把政坛宿将老布什拉下马,成了美国第42任总统。 刚上任他就憋着股劲要在全球化里搞出点动静,最出名的就是把北美自贸协定给落地了。 其实这协定是老布什时期谈的,但克林顿上台后二话不说接着推,又是在国会里摆数据讲好处,又是跟加拿大、墨西哥补签劳工和环境附加协议,硬是让协定在1994年1月1日正式生效了。 他当时就说,全球化不是放任不管也不是关门大吉,得靠新规则把大家捆在一起,这样美国才能占便宜。 而真正让克林顿在中美关系史上留下印记的,还是推动中国加入世贸组织那事儿。 2000年前后,他卯着劲给国会做工作,一会儿说这是一代人只有一次的机遇,一会儿警告不答应就是把中国市场拱手让给欧洲日本。 那会儿他的算盘其实挺明白:中国经济势头正猛,与其把它晾在外面,不如拉进美国主导的全球规则里,用贸易条款管束这个东方巨人。 毕竟当时美国商界早就眼馋中国的大市场了,半导体、软件这些美国的强项,急着要找新销路。为了这事,克林顿真是下了血本。 1999年朱镕基总理访美谈判时,双方已经快谈成了,结果赶上中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被炸,谈判一下子黄了。 后来还是克林顿主动找机会重启对话,每天都跟负责谈判的贸易代表巴尔舍夫斯基通电话,到最后干脆放权:只要你觉得对,就大胆签。 最后协议签成那天,巴尔舍夫斯基兴奋得只能躲进洗手间给克林顿报信,俩人在电话里都激动得不行。 2000年5月众议院通过、9月参议院批准,给了中国永久性正常贸易关系待遇,这才为中国2001年入世铺平了路。 克林顿当时想得挺美:中国入了世,就得按美国定的规矩来,市场一开放,美国商品和资本能大把往里进,既能赚大钱,还能通过经济影响慢慢渗透,这不比硬碰硬强? 可他没算到,中国不仅接住了规则,还靠自己的劲儿把牌打活了。后来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李侃如都说,不是中国耍了花招,是美国自己没抓住机会,没能像中国那样提升竞争力。 现在再看,年逾古稀的克林顿坐在电视机前看中国阅兵,眼里的景象肯定跟二十多年前不一样了。 当年他以为能靠规则管束的东方巨人,如今在阅兵式上亮出来的实力、在全球经济里占的分量,早就超出了当年的预期。 中国入世后,货物进口从2001年的2400多亿美元涨到2017年的1.9万亿美元,对世界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都超过30%了,这哪是“管束”得住的? 所以他给特朗普的那句忠告,才藏着真经验。要知道特朗普上台后一门心思搞贸易战,又是加关税又是退群,把克林顿当年靠规则拉近距离的路给堵死了。 克林顿看得清楚,当年把中国拉进体系里,至少还能有对话的渠道、合作的基础;现在动不动就喊制裁、搞对抗,不仅美国农民丢了中国市场,连当年靠规则赚的便宜都快赔进去了。 其实克林顿自己后来也说过,中国入世是“共赢”,美国赢了市场,中国赢了发展,这话不是客套。他当年的思路或许带着美国的私心,但至少摸准了全球化的脉——谁也没法孤立一个正在崛起的大国。 现在阅兵式上的那些亮相,不过是把这个事实更直观地摆了出来。特朗普要是真听进去这句忠告,大概就不会总想着用硬邦邦的手段施压,而是该琢磨怎么重新回到规则里跟中国打交道了。 毕竟当年克林顿就证明了,用合作换机会比用对抗堵路子靠谱多了,可惜这简单的道理,不是每个美国政客都能想明白。
已经年逾古稀的克林顿,在观看了中国盛大的阅兵式后,留给特朗普的只有一句忠告。
文史资鉴堂
2025-10-10 16:02:51
0
阅读: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