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

文史资鉴堂 2025-10-10 11:02:39

在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最高奖项之后,德媒表示,以诺奖看待中国,这是对中国巨大的低错估,中国事实上正在成为欧洲学习和研究的对象。   德媒这次算是点透了,中国科学家再次无缘诺贝尔奖这事儿,压根儿不能当评判中国科研实力的尺子,说白了这就是对中国的巨大低估,现在的中国早成了欧洲实实在在要学习的对象。   10月8日德国之声那篇文章说得很实在:迄今为止,中国本土也就屠呦呦一位科学家拿过诺贝尔自然科学奖,但在科研领域,中国正在一步步取代美国的霸主地位,而且人家还点出了关键。   哪项科研突破不是要等几十年才有可能拿诺奖?这可不是瞎吹的,全是实打实的事实。 先说说诺贝尔奖那点老毛病,它的滞后性早就是公开的秘密了。   当年爱因斯坦的相对论1911年就被天文学家证实了,全世界都知道这是划时代的突破,可诺贝尔奖直到1921年才给了他,还不是因为相对论,而是拿光电效应当由头,要知道这俩成果的分量差得可不是一星半点。   还有发现劳斯鸡肉瘤病毒的劳斯,他的成果几乎被所有癌症研究者公认的时候,诺奖评委会硬是拖到他87岁才颁奖,差一点就错过了。   咱们屠呦呦2015年拿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可她研究青蒿素的日子得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这中间也隔了半个世纪。   这么一看,现在中国科学家没拿奖太正常了,毕竟咱们很多重大突破都是近些年才搞出来的,还没到诺奖认账的时间点。要是真拿当下的科研实力说话,中国早不是十几年前那个跟跑者了。   2024年的数据摆在那儿,全国授权的发明专利就有104.5万件,比上年增长13.5%,连发明专利的审查周期都压减到了15.5个月,结案准确率超过95%。   更关键的是国际专利,咱们提交的PCT国际专利申请有7.5万件,稳稳站在世界前列,这可不是靠数量堆出来的,全是实打实的核心技术。   要知道专利这东西最骗不了人,能被国际认可的专利,都是真能转化成技术、变成产品的硬货,这比拿个滞后的奖项实在多了。欧洲那边早就看清门道了,现在不是中国要追着欧洲学,而是欧洲主动找中国合作取经。   德国芯片巨头英飞凌的前监事会主席迪斯都直说,中国已经是全球电气化进程的先锋,呼吁欧洲在光伏、储能这些关键领域向中国学习。波黑最大的风电场是中国电建建的,每年能发2.59亿千瓦时电,减少24万吨碳排放,当地官员都承认这是实实在在的惠民工程。   克罗地亚在建的最大光伏项目也是中国企业承建的,建成后每年能少排15万吨碳;葡萄牙为了实现2030年的太阳能装机目标,特意扩大和中国在光伏、锂电池领域的合作,中创新航还砸了20亿欧元在当地建锂电池工厂,帮他们升级产业链。   不光是新能源基建,高端制造和产业链合作更是热得发烫。比亚迪在匈牙利建乘用车工厂,奇瑞跟西班牙企业合资造电动车,宁德时代干脆在德国、匈牙利、西班牙都建了电池工厂,直接给宝马、大众这些欧洲老牌车企供核心部件。   国轩高科在斯洛伐克建的电池工厂,还是当地历史上第二大外资项目,欧洲车企要是真觉得中国技术不行,能把这么关键的供应链交给中国企业吗?   北欧的挪威更直接,他们船东协会的负责人都说,中国船厂在造全球最先进的船舶,现在挪威海运企业离了中国合作都玩不转,前不久的挪威国际海事展,60多家中国企业带去的风力推进、碳捕集技术,全是欧洲航运业实现2050年净零排放的关键东西。   就连基础科研合作,欧洲也在主动向中国靠拢。上海交通大学跟4所保加利亚高校联合搞气候变化研究,咱们提供的乡村气候风险评估技术,直接被保加利亚纳进了他们国家的可持续发展评估体系里。   斯洛文尼亚代表团专门跑到中国-中东欧国家博览会上,找华为数字能源、比亚迪这些企业签合作备忘录,就盼着把中国的绿色技术引进过去落地。   这些都不是表面功夫,是欧洲真真切切在拿中国的技术和研究当模板,这比拿个诺奖的含金量高多了。再看看美国那边,2024年国防研发预算砸了1450亿美元搞高超声速、量子这些新技术,但大多还停留在实验室阶段。   中国早就把技术变成了现实:新能源汽车产业链从电池到整车全打通,欧洲市场上中国电动车越来越受欢迎;人造太阳EAST不断刷新等离子体约束时间纪录,核聚变商业化越来越近。   量子通信卫星实现了星地密钥分发,安全通信技术领跑全球。不是说美国不行了,而是中国的脚步太快,在光伏、电池、5G这些关键领域,已经从跟跑变成了领跑,这就是德媒说取代美国霸主地位的底气。   用诺奖来衡量现在的中国科研,本身就是个伪命题。这奖就像个迟来的认可,等它给中国科学家颁奖的时候,说不定咱们又在更前沿的领域突破了。   现在欧洲的行动已经说明一切,从风电光伏到新能源汽车,从海事技术到气候变化研究,到处都在学中国、用中国技术,这才是对中国科研实力最真实的认可,比任何奖项都管用。    

0 阅读:0
文史资鉴堂

文史资鉴堂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