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时捷中国销量暴跌26%
根据保时捷官方最新公布的数据(截至2025年9月),该品牌在中国市场的交付量确实出现显著下滑,同比下降26%,创下近年来的低点。
中国市场细节:前9个月交付32,195辆,其中SUV车型(如Cayenne和Macan)占比超过70%,但电动化车型交付仅占总量的约25%,远低于全球平均水平。
历史对比:保时捷中国销量自2021年峰值9.57万辆后持续下滑,2024年全年仅5.69万辆(-28%),2025年上半年已降至21,302辆(-28%),前9个月的26%降幅延续了这一趋势。
这一下滑不仅拖累了保时捷全球业绩(前9个月收入预计下降5%以上),也让中国市场从其“全球最大单一市场”沦为第三位,仅次于北美和欧洲。
内部因素:保时捷坚持“价值优先于销量”的策略,避免价格战,但这在华引发公关危机(如转向柱事件和经销商不满),进一步损害品牌形象。
保时捷CEO奥博穆(Oliver Blume)在2025年3月财报会上承认:“中国市场的结构性调整是长期趋势,对销量影响显著,但我们不会盲目追逐数字。”保时捷的应对策略面对危机,保时捷已启动多项调整:本地化加速:成立中国技术中心,聘请前奔驰高管李楠负责副总裁,深化与地平线等本土供应商合作,聚焦高阶智驾研发。预计2026年推出更多本土优化车型。
产品线优化:加大电动化和混动投入,2025年电动车占比目标33%-35%;同时维护燃油车“基本盘”(如911系列),并计划到2029年投资80亿欧元用于软件和电池升级。
渠道改革:探索经销商激励机制,避免进一步价格扰动,但分析师预计短期内需“适度让利”以稳固份额。
全球平衡:依赖北美市场增长(上半年+37%)缓冲中国压力,但长期仍需中国贡献20%以上销量。
26%的降幅虽严峻,但并非“崩盘”保时捷预计2025年全年中国交付量约4.5-5万辆,降幅收窄至20%。这也敲响了其他豪华品牌(如奔驰、宝马)的警钟:在中国,智能化和本土化已成为生存关键。未来,谁能更快融合“赛道基因”与“科技体验”,谁就能重夺市场。大V聊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