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获胜对我们来说至关重要。比赛开局阶段节奏很快,之后节奏有所放缓。我认为不能低估在中场区域保持高强度节奏的难度。”这位荷兰队队长在接受荷兰国家电视台(NOS)采访时表示。
“之后我们在控球上变得有些松散,节奏也慢了下来。下半场我们拉开分差并最终取胜,本质上就是这么简单。”范戴克如此简洁地总结比赛,“演播室里的嘉宾(范德法特与范霍伊东克)很清楚做到这一点有多难。我们不能低估通过中场组织打出流畅足球的难度。”
34岁的范戴克近期随利物浦遭遇三连败,而在本场比赛第3分钟,他曾出现一次失球失误,马耳他险些借此破门。随后,这位荷兰队队长还吃到一张黄牌。“我完全不认为那该是一张黄牌。我知道外界对我的判罚尺度很严格,我必须接受这一点,这是比赛的一部分。要晋级世界杯,我们还有三场关键比赛要打,现在专注于下一场就好。”
“我认为总体来说,我们在条件极差的场地上表现得还不错。”加克波在塔尔基体育场说道。
加克波此番追平了罗布·伦森布林克的纪录——后者曾在1978年成为荷兰队史上最后一位在单场国际比赛中罚进两粒点球的球员。“因为孟菲斯(德佩)没在场上,所以我获得了主罚点球的机会。”他解释道,“在利物浦,我从来没有主罚点球的机会,但通常来说我点球罚得还不错。我只丢过一次点球,那是在效力埃因霍温时,对阵哥本哈根的比赛中。”
“如果周日我们能击败芬兰,那么球队的晋级形势会非常乐观。我们队中有很多新球员,还需要一些时间磨合,但我并不担心。”
……………………………………………………………………………………
“在利物浦,我从来没有主罚点球的机会” 与 “利物浦从来不允许我罚点球”,两句话看似都指向 “未在利物浦主罚过点球” 的结果,但在责任主体、语气态度、逻辑归因上存在明显区别,核心差异在于对 “未主罚” 这一事实的 “原因解释” 和 “主观感受” 不同,具体可从以下 3 个维度对比:
1. 责任主体与归因逻辑:“客观无机会” vs “主观被禁止”
“从来没有主罚点球的机会”:归因偏向 “客观条件限制”,不直接指向球队或教练的 “主动禁止”。可能的隐含原因包括:利物浦队内有固定的点球手(如萨拉赫),点球主罚顺序优先分配给了其他球员;或获得点球时,教练根据当时的比赛局势、球员状态选择了更优先的主罚者,而非明确 “不让他罚”。这句话的核心是 “结果上没轮到”,不强调 “被限制”,责任主体更模糊(可能是团队战术安排、主罚顺序规则,而非球队的 “禁令”)。
“从来不允许我罚点球”:归因偏向 “主观主动禁止”,直接将责任指向球队(教练、管理层或团队规定),隐含 “球队明确拒绝了他主罚的可能”。这句话的逻辑是 “球队有明确的限制行为”—— 比如教练曾明确告知 “你不能主罚点球”,或球队有明文 / 默认规则将他排除在点球手名单之外,本质是 “被禁止” 而非 “没机会”。
2. 语气与主观感受:“中性陈述” vs “略带不满 / 委屈”
“从来没有主罚点球的机会”:语气更中性、客观,属于对事实的陈述,不掺杂明显的情绪色彩。加克波在原文中使用这句话,更像是在平静地解释 “未主罚” 的客观情况(比如对比 “在荷兰队能罚点球”,说明两队点球分配逻辑不同),没有表达对利物浦的不满或抱怨。
“从来不允许我罚点球”:语气带有明显的 “被动感” 和潜在的负面情绪(如不满、委屈)。“允许” 一词隐含 “上下级关系”(球队是 “允许方”,他是 “被允许方”),“从来不允许” 则强化了 “持续被限制” 的感受,可能让人联想到 “球队不信任他的点球能力” 或 “不给他证明机会”,容易传递出对球队安排的负面态度。
3. 对 “点球主罚权” 的定义:“顺序未及” vs “权利被剥夺”
“没有机会”:承认 “点球主罚权是需要竞争或按规则分配的资源”—— 比如队内点球手有固定顺位,加克波的顺位靠后,所以 “没机会”,本质是 “资源分配中未被优先选择”,不否定他 “有主罚能力”,也不否定球队 “有分配权利”。
“不允许我罚”:隐含 “点球主罚权是一种‘被赋予的权利’,而他被剥夺了这种权利”—— 暗示球队没有给他 “竞争或尝试的资格”,甚至可能隐含 “球队否定他的点球能力”,否定了 “他有机会参与点球主罚分配” 的可能性。
简单来说,前者是 “事没轮到我”,后者是 “人不让我做”—— 这也是加克波在采访中的原话:既客观说明事实,又避免产生不必要的负面评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