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覆认知!央视揭露歼-35发展史:居然是09年“自筹资金”项目? 这个消息扔进军迷圈,不亚于一颗惊雷炸开。谁能想到如今撑起航母舰载机半边天的国之重器,起点竟是一群年轻人“无米之炊”式的坚持,这背后藏着的故事比战机本身更让人动容。 2009年的航空工业版图里,歼-35的雏形连“备胎”都算不上。当时北所刚在五代机项目竞争中失利,手头还攥着歼-15舰载机、歼-16双重任务战斗机的硬骨头,每一项都是卡着节点的硬任务。国家拨款要优先保障这些明确立项的项目,没人能匀出多余的资源给一款前景未卜的新战机。 就是在这样的夹缝里,一群年轻人硬是挤出了机会。没有正式编制,没有专项经费,他们就搞起了“三边工程”——边设计、边发图、边制造。现在听着轻巧,可在当年,这简直是拿着前途赌未来。3D打印的机身框架、一体成型的结构件,这些后来成为亮点的技术,最初都是在自筹资金的压力下逼出来的试验品。 2012年端午节那张“粽子机”路拍照片,成了军迷记忆里的经典。迷彩篷布裹得严严实实的试验机在高速上穿行,谁也说不清这是个什么型号,更没人敢想它能走到今天。四个月后首飞成功,争议反而更大了。“FC-31”的出口编号一挂,关于它是“立项型号”还是“自研玩具”的争论吵了好几年,“成沈之争”“上舰之争”更是成了军迷圈的日常。 很少有人知道,这个项目从一开始就藏着远见。研发团队早看透了五代机不可能只有歼-20一款,就像三代机有歼-7和歼-8搭配,四代机有歼-10和歼-11互补,中型五代机必然有它的位置。更关键的是,他们赌对了海军航母的发展方向——当美国F-35已经上舰,中国舰载机的五代化是迟早的事,而歼-20上舰的技术难度又着实不小。 最让人佩服的是项目里的“算盘经”。为了控制成本,他们首次设立了总会计师系统,把“好、快、廉”的要求刻进了研发里。三个月完成初步设计,半年搞定全机数字化设计,十一个月样机总装下线,两年造出四代机的速度,全是被自筹资金的压力逼出来的效率。更有意思的是,项目行政总负责人李玉海同时也管着歼-20,所谓“成沈打擂台”的说法,早被这种技术协同戳破了。 从2009年自筹资金起步,到2021年正式定名歼-35“转正”,这十二年里的煎熬只有研发团队自己清楚。没有国家背书的日子里,每一次技术迭代都要自己找钱,每一个故障排除都得自己扛责。现在回头看,那些当年顶着压力搞的技术验证,反倒成了后来胜出的关键——15.78吨的空重、8958千克的内油,再配上WS-19发动机,空战推重比直接碾压F-35C。 如今歼-35不仅能适配“福建”号的弹射起飞,连“辽宁”“山东”号的滑跃起飞都能兼容,空军型歼-35A还能和歼-20形成搭配。这个曾经“没人疼的孩子”,终于长成了撑起海空防线的国之重器。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歼-35战机 歼35 舰载机f35 歼35a战机 歼 35 战机 歼-35 歼35隐形飞机
颠覆认知!央视揭露歼-35发展史:居然是09年“自筹资金”项目? 这个消息扔
诸位平安
2025-10-10 12:24:27
0
阅读: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