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的没错!——美国评论员评论印度人:“它们是第三世界的寄生虫,没有道德、没有素质”! 从小就不爱看美国的评论员胡诌八扯,但是这次美国评论员说的没错,因为美国的民众切实的感受了印度移民的低素质和迷之自信。 过去二十年,美国印度裔人口呈现爆炸式增长。以得克萨斯州弗里斯科市为例,当地印度裔人口从占全市人口的2.5%猛增至32%。 走在当地的超市里,满眼都是印度面孔,几乎看不到美国人的身影。这样的景象让不少美国本地居民感到不安,甚至有人哀嚎“真正的大替换已经开始”。 更让美国人感到压力的是,印度移民不仅数量庞大,而且在美国社会各个领域都占据着重要位置。 从微软的萨蒂亚·纳德拉到谷歌的桑达尔·皮查伊,印度裔高管在硅谷比比皆是。全美500强企业中有41位印度裔CEO,硅谷25%的初创企业由印度裔掌管。 美国技术行业H-1B签证的分配情况更是加剧了这种紧张关系。 2024年,82%的H-1B签证分配给了印度籍申请者,这些印度工程师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知识和比美国本土程序员低40%的薪资要求,迅速拿下了美国40%的IT岗位。 对于美国本土技术人员来说,这无异于饭碗被抢。 印度移民的大量涌入不仅带来了就业竞争,还引发了深层次的文化冲突。 一些印度移民将本土生活习惯直接移植到美国,引发了当地人的不适。比如在加拿大,就有印度移民在海滩随地大小便,导致当地不得不树立起禁止随地便溺的指示牌。 类似的情况也在澳大利亚出现,印度旅行团在海边如厕、在公园草坪支锅做饭的行为屡见不鲜。 更让欧美社会难以接受的是,部分印度移民对公共规则缺乏尊重。多伦多一位白人房东将四居室租给印度程序员,半年后屋内竟然住了19口人,垃圾堆积如山,草坪被改为菜地。 这类事件通过社交媒体传播后,引发了大量对印度移民的负面评价,甚至出现了“识别印度家庭租房”的教程,教人们如何通过姓氏后缀等信息来避开印度租客。 印度移民的“抱团”文化也引发了诸多争议。在硅谷,一旦有印度人进入公司管理层,往往会大量引进印度同胞,形成所谓的“圈子文化”。 波音公司在前印度裔CEO丹尼斯·米伦伯格任职期间,印度裔员工数量从1000人激增至20000人。 这种操作让美国人感觉被架空,认为印度移民不是在融入美国社会,而是在试图改变美国社会。 当然,我们也需要客观看待印度移民对美国社会的贡献。印度裔家庭年收入中线超过10万美元,几乎是全美家庭收入中线的两倍,这本身就说明了他们在经济上的成功。 印度移民中76%拥有学士学位,他们在科技领域的专业能力确实为美国企业注入了活力。 但成也萧何败也萧何。印度移民的成功恰恰成为了他们被针对的原因。 当美国经济向好时,多元文化被捧为瑰宝;而当经济下行、就业压力增大时,外来移民就成为了理想的替罪羊。 特别是印度移民在某些领域的突出表现,更容易引发“抢饭碗”的指责。 这场针对印度移民的批评浪潮,表面上是对个别行为的指责,实则反映了全球化背景下移民社会融合的普遍难题。 当移民数量超过社会吸收能力,本地人自然会感到机会被挤压、文化被冲击。 印度移民在美国的遭遇令人联想到一个普遍现象:每个移民群体都会经历从被排斥到被接纳的过程。今天的印度移民,仿佛昨日的爱尔兰移民、意大利移民或华裔移民。 不同之处在于,印度移民凭借语言优势(印度有2亿人会英语)和教育背景(印度有550所工程技术大学),能够更快地在宿主国站稳脚跟。 但快速成功往往意味着更强烈的反弹。 印度移民在美国的经历告诉我们,移民群体要想真正被接纳,不仅需要在经济上获得成功,还需要在文化上主动融入,尊重当地的社会规范和公序良俗。 同时,宿主国也需要保持开放心态,避免让合理的批评演变为种族歧视。 美国这次针对印度移民的批评浪潮,既是对印度移民的一种警示,也是对全球移民政策的一次反思。 参考资料:“印度裔正在接管美国”,对莫迪政府不是什么好事——新京报
说的没错!——美国评论员评论印度人:“它们是第三世界的寄生虫,没有道德、没有素质
且听楚楚说
2025-10-10 12:15:43
0
阅读: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