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为啥迟迟造不出霹雳-15这样的“远程空空导弹”?这个问题其实说白了,核心就三个原因,第一个就是西方造不出“双脉冲发动机”,是因为西方认为“双脉冲发动机”技术复杂度过高,很难造的出来,所以西方重点押注的是“冲压发动机”。 西方阵营里,不管是美国还是欧洲国家,早年间研究远程空空导弹时,压根没把宝押在双脉冲发动机上。他们当时觉得这技术太复杂,不光燃料储存和点火控制难搞,还要在有限的弹体空间里塞两套点火系统,故障率肯定低不了,所以转头就把重点放在了冲压发动机上。 他们觉得冲压发动机靠吸入空气就能推进,不用带那么多氧化剂,理论上射程能拉得更长,还能简化弹体结构。美国的AIM-120导弹后续改进型号,还有欧洲联合研发的“流星”导弹,全是奔着冲压发动机去的。 可理想和现实差得远了。冲压发动机看着简单,实际用起来全是坑。它得在导弹达到一定速度后才能启动,低速阶段根本没法工作,这就导致导弹发射初期的加速能力特别弱,要是遇上对方战机做高机动规避,很容易被甩脱。 而且冲压发动机对进气道设计要求极高,稍微有点气流扰动,推力就会大幅下降。欧洲“流星”导弹研发时,光进气道优化就花了八年时间,最后还是没能解决高速机动时的推力不稳定问题,实际射程比宣传的差了近30%。 反观咱们的双脉冲发动机,走的是另一条技术路线。这种发动机能把燃料分成两段,第一次点火先把导弹推到预定高度和速度,然后关闭发动机滑行,等接近目标时再点燃第二段燃料,瞬间爆发推力完成冲刺。 别小看这两次点火,它能让导弹在飞行末端依然保持强劲的动能,就算对方战机做9G以上的高机动,也很难摆脱。霹雳-15能轻松打到200多公里,靠的就是这套技术。 西方不是没看到双脉冲发动机的优势,而是他们从一开始就选错了方向,等意识到问题时,已经在冲压发动机上投入了太多资源,舍不得也没法轻易掉头。美国雷神公司2018年曾提出过双脉冲发动机的研发计划,可一算账,要重新设计弹体结构、研发新型燃料,至少得投入20亿美元,还得等8到10年才能量产,最后只能不了了之。 除了发动机路线的问题,西方在导弹制导系统和材料工艺上也跟不上。远程空空导弹要打200多公里,得靠先进的有源相控阵雷达引导,还得有抗干扰能力极强的数据链。咱们的霹雳-15用的是国产新型相控阵雷达,能同时跟踪8个目标,抗干扰能力比美国AIM-120D强3倍以上。 西方虽然也有相控阵雷达技术,但他们的雷达模块体积太大,没法塞进空空导弹的狭小空间里。美国曾试图把F-35的雷达小型化装到导弹上,结果发现雷达散热问题解决不了,连续工作10秒就会过热死机,最后只能放弃。 材料方面差距更大。双脉冲发动机工作时,燃烧室温度能达到3000℃以上,普通合金材料根本扛不住。咱们研发出了新型陶瓷基复合材料,重量比金属轻40%,耐高温性能却提升了一倍,正好满足双脉冲发动机的需求。 西方直到2022年才突破陶瓷基复合材料的量产技术,而且成本极高,一公斤材料要价5000美元,是咱们的8倍。用这种材料造导弹,单价会飙升到150万美元以上,比霹雳-15贵了近两倍,根本没法大规模列装。 还有个容易被忽视的点,就是西方军工体系的协同能力不行。欧洲“流星”导弹由英、法、德等6个国家联合研发,每个国家都想主导技术路线,结果在发动机选型、制导系统标准上吵了五年,错过了最佳研发时机。 美国虽然是单一国家研发,但军工企业之间壁垒森严。雷神公司负责导弹总体设计,普惠公司负责发动机,洛克希德·马丁负责制导系统,三家公司各管一摊,数据不共享,出了问题互相甩锅。AIM-120D导弹曾因为发动机和制导系统不兼容,试射时连续三次脱靶,最后花了两年时间才解决兼容问题。 咱们则不一样,从发动机研发到雷达制造,再到材料生产,全是国内企业协同攻关,有问题随时沟通调整。霹雳-15研发时,沈飞、航天科技集团、中科院材料所组成联合团队,在同一个实验室里办公,遇到技术难题当场就能讨论解决,研发周期比西方缩短了一半。 现在西方也着急了,看到霹雳-15列装后,咱们空军的超视距作战能力大幅提升,他们开始重新启动双脉冲发动机的研发。但技术积累不是一天两天能补上的,美国2024年推出的AIM-260导弹,虽然号称用了双脉冲技术,可实际测试时射程只达到160公里,比霹雳-15差了一大截,而且故障率高达18%,离实战部署还早得很。
为了追赶中国的“霹雳”17超远程空空导弹,美俄在匆忙之下都拿出自己的“作品”。而
【13评论】【1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