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关税政策的反噬效应持续发酵,美国农民或将承受450亿美元巨亏的重压。一边是大豆、高粱对华出口暴跌,一边是化肥、农机成本飙升,曾被特朗普视为“票仓”的美国农民正濒临破产,只能眼巴巴等待白宫的救济计划“解渴”。而这一幕,与2018年如出一辙。 说起特朗普的关税政策,这几年在美国农业圈子里头就是个绕不过去的坎儿。2018年那会儿,他一上来就对进口钢铝加关税,中国这边立马回击,对美国大豆和高粱这些主力农产品甩出25%的报复性关税。结果呢,美国农民的出口市场直接崩盘,尤其是中西部那些靠卖大豆过日子的农场主。数据显示,从2018年中到2019年底,美国农业出口总损失达到了272亿美元,其中大豆对华出口量暴跌75%以上,价值从原来的195亿美元直线坠到31亿美元。高粱更惨,出口额从13亿美元缩水到几乎为零,降幅高达97%。这些数字不是空穴来风,是美国国际贸易委员会和农业部实打实统计出来的。农民们本指望中国这个大买家,现在货堆在仓库里卖不出去,价格一跌再跌,芝加哥期货交易所的大豆每蒲式耳才9美元出头,勉强够本钱。 这还不算完,关税不光堵了出口路,还把进口成本给抬上天。化肥这块儿,美国进口的钾肥大多从加拿大和墨西哥来,特朗普的关税一加,价格直接涨了三成以上。想想看,农民们每年春天撒肥的时候,本来一吨钾肥花个几百刀,现在多出几十刀的关税,就跟多交了层税似的。农机设备也遭殃,钢材关税推高了拖拉机和联合收割机的造价,约翰迪尔这些大厂的租赁合同月供涨了15%。一个中等规模农场,一年光农机维护和租赁就得多掏上万刀。更别提燃料和零件了,全都跟着原材料价格水涨船高。农业经济学家算过笔账,2018年到2019年,这些额外成本加起来,让农民的运营支出整体上浮了10%到20%。小农场主本来利润薄如纸,现在雪上加霜,银行贷款一到期,利息压得喘不过气。 中西部那些州,伊利诺伊、艾奥瓦、威斯康星,本来是特朗普的铁杆票仓,他上台时还吹嘘要保护美国农民,让他们重回黄金时代。可现实呢,这些地方的农场破产案从2018年起就蹭蹭上涨,2019年全国农场破产数量比前一年多出20%,光是家庭农场就倒了近600户。农民们不是没努力,很多人试着转种玉米或者本地耐旱作物,但市场份额丢了就是丢了,中国买家转向巴西和阿根廷供应商,美国大豆的全球占有率永久掉了15%。到2020年第一阶段协议签了,中国恢复了部分采购,但那也只是杯水车薪,农民的收入水平两年里缩水了四成。特朗普政府一看苗头不对,赶紧扔出救济金,2018年先是120亿美元的贸易促进计划,2019年又加码145亿美元的市场便利化程序,总共28亿美元的纳税人钱砸进去,算是给农民打了针强心剂。但这钱也不是白给的,主要是直接补贴和出口推广,覆盖了大豆和高粱这些重灾区作物。 转眼到2025年,这老戏码又上演了。特朗普卷土重来,关税大棒挥得更欢,对中国商品加码25%到60%,中国这边自然不甘示弱,又把美国农产品列进报复清单。大豆采购从今年五月起基本停摆,七月底对华出口额比去年同期少25亿美元,全年预计损失100亿美元。高粱出口继续雪崩,买家们早早转向澳大利亚和乌克兰。农民们眼瞅着库存堆积,期货价格又开始探底,很多人已经在盘算卖地度日。化肥和农机成本也没降,加拿大钾肥关税从25%降到10%是好事儿,但整体通胀和供应链问题让价格还是高位徘徊。农业部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中西部农场主的投入成本同比涨了12%,利润率直奔负数。 白宫那边呢,特朗普上周在玫瑰园表态,说本周就出农业支持举措,规模可能10亿到14亿美元起步,跟2018年那套路差不多。但政府关门闹剧一拖,从12月底到1月,农业部办公室锁门,审核文件堆在那儿发霉,农民的支票发放推迟了好几周。关门结束后,援助才慢慢落地,五月农业部公布160亿美元方案,包括直接支付和市场开发资金。七月底细节敲定,145亿美元针对大豆和高粱这些作物。农民们领到钱后,先还了化肥贷,买了二手设备勉强续命,但债务清单还是长长的。话说回来,这些救济金本质上是纳税人兜底,2018到2019年,92%的关税收入都拿去补农民窟窿了,今年估计又得重蹈覆辙。 长远看,这关税战对美国农业的伤疤没那么容易好。市场份额丢了,巴西大豆产量翻倍,成了中国的新宠,美国农民想抢回来得花几年工夫。更麻烦的是,全球供应链变了样,农民们得适应新买家,新品种,风险全自己扛。2020年大选时,特朗普就丢了威斯康星和密歇根这些农业州,农民票仓开始松动,转向求稳的选项。现在2025年,情况更严峻,农场破产案又在爬坡,近600户家庭农场濒临边缘。特朗普的“美国优先”听起来响亮,但落到实处,农民们付出的远超收获。贸易战这东西,本来是想扳回一城,结果自家后院先着火。
现在还是有很多人说,就算今年中国在大豆贸易上赢了一回合,也伤不了美国的根本,大不
【13评论】【1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