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现了一张字条,上面短短十个字令人泪目。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谢家荣出生在1898年的上海一个普通家庭,家境贫困,父亲的微薄工资只能勉强维持家用,从小,谢家荣对身边的石头、土壤和地层产生了浓厚的兴趣,15岁那年,他考入了农商部地质研究所,这是当时唯一能免学费并提供住宿的学校,尽管他的学业起点并不高,但他凭借坚韧的毅力和勤奋的努力,最终在同学中脱颖而出,成为了最优秀的学生之一。 在地质研究所,谢家荣埋头学习,白天上课,晚上则用零碎时间研读地质学书籍,他没有任何额外的帮助,唯有那份对地质的热爱和对未来的执着追求,毕业后,谢家荣获得了赴美国留学的机会,并在短短几年里取得了斯坦福大学学士学位和威斯康星大学硕士学位,虽然他的导师曾建议他留下继续研究,享受优渥的待遇,但谢家荣决定回国,带着一种朴素的信念:“我要用我的学问为国家找矿,” 回国后的谢家荣并未选择安逸的大学或机关工作,而是背上了地质包,投入了艰苦的野外勘探工作,无论是安徽的煤田、福建的铝土矿,还是甘肃的铜矿,他都亲自深入山区、田野,凭借对岩石和地层的敏锐观察,一次次发现了宝贵的矿藏,在这条艰难的路上,他不仅常年风餐露宿,翻山越岭,还靠着自己那份对地质的独到理解,绘制了一张又一张精确的地质图。 谢家荣的名气逐渐扩大,特别是在煤矿和铝土矿领域的研究,使得他的成果得到了同行们的广泛认可,但他并没有停下脚步,继续在矿产勘探的路上深耕,到了30年代,西方学者普遍认为中国的陆相地层不可能出产石油,但谢家荣并不认同这个观点,他翻阅大量的国际资料,提出了“陆相生油论”,并明确指出,华北和松辽平原的三角洲环境极可能蕴藏石油,他的这一理论,在当时显得非常超前,也遭到了许多人的质疑。 1948年,他公开预言黑龙江可能藏有石油,并绘制了《中国含油远景图》,将松辽盆地列为重点勘探区域,尽管当时不少人对这一预言持怀疑态度,甚至连政府部门也未完全信服,但谢家荣依然坚定地推动实地勘探,最终证明了自己的预见,他指引团队深入松辽平原,冒着寒冬酷暑,经过四年的艰苦钻探,终于在1959年,大庆油田的第一口油井成功喷出了工业油流,这个成果改变了中国石油的命运,谢家荣也因此被誉为中国石油工业的奠基人之一。 1966年,文革风潮席卷全国,谢家荣的研究成果突然被定性为“反动学术”,曾经为国家做出的贡献也被抹黑为“伪科学”,他曾用来分析地质构造的外国学术资料、仪器设备,被误认为是“敌特通信工具”,在那个充满政治斗争的年代,谢家荣被打上了“资产阶级学术权威”的标签,遭受了严厉的批斗和身体折磨。 谢家荣的学术生涯和个人生活在那一刻几乎崩塌,尽管身心疲惫,年迈的他仍不放弃学术工作,他依旧整理着《中国矿床学》的手稿,并在扉页上写下:“献给祖国地质事业”,可悲的是,在他去世后,他为国家找到的石油,却依然在大庆油田的地层中源源不断地流出,支撑着国家的经济发展。 1966年8月14日,谢家荣悄然离世,给世人留下了他最后的告别——仅有十个字的纸条,三天后,妻子吴镜侬也选择了跟随丈夫的步伐,离开了这个世界,那一时期,社会的风气和政治氛围让无数为国家做出贡献的科学家走向了人生的低谷,谢家荣的离世几乎没有引起任何关注,直到文革结束后的多年后,人们才逐渐重新认识到他的巨大贡献。 在谢家荣去世多年后,许多人开始为他的学术成就鸣不平,大庆油田的成功,证明了谢家荣的“陆相生油论”是多么准确,他的名字终于得到了正名,2009年,谢家荣诞辰110周年时,国家举办了座谈会,公开肯定了他对中国石油工业的开创性贡献,2015年,他的科研手稿和遗物被永久收藏在中国科学家博物馆,成为一代地质学家的纪念。 信息来源:面对不敢面对的历史 ——缅怀“文革”中被逼自尽的地质学家——科学出版社
大庆油田发现者谢家荣吞下一整瓶安眠药,在睡梦中离世,第二天,妻子吴镜侬在他身边发
一桐评这个去
2025-10-09 22:14:45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