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9年湖南一老农在弥留之际,对儿子叮嘱道:“谱中有一东西,到时你拿出来去中央!”儿子找到后,赫然发现一张破旧的字据上,竟有贺龙的签名…… 那是父亲临终前的遗言,一个沉甸甸的嘱托,周炎光,周炎光,当时并没有放在心上,忙于生计,直到2003年退休,才想起父亲的话。[无辜笑] 2003年秋天湖南一位退休老人整理家中旧物时,从族谱里掉出一张发黄的纸条,拿起来细看,原来是一张1940年代的借条,落款写着“贺龙”两个字。 这张借条记录得很详细,大米64斗、肥猪1头,还有若干银元和铜钱,老人这才想起父亲生前提过,当年八路军路过家乡时曾借过粮食,只是父亲从未提过要还,这张纸就一直夹在族谱里,差点被遗忘。 文物部门检测后确认,纸张和墨迹确实来自1940年代,借条上还盖着“陈菊生”的印章,翻查资料发现,陈菊生当时是贺龙部队第六团团长,主要负责后勤筹备工作。 为了确认签名是否真实,老人托人找到了贺龙的外甥向轩,这位90多岁的老人看过借条后说,这确实是贺龙的笔迹,他回忆当年部队规定,凡是向老百姓借东西,必须留下字据,而且要由负责人亲自签字。 老人的父亲周连池是当地一位有些家底的乡绅,抗战和解放战争期间,他多次拿出家里的粮食和牲畜支援过路部队,每次部队要给借条,他都收下,但从没想过要还,在他看来这是该做的事。 周连池保存这张借条,并不是为了将来讨债,他只是觉得这张纸有特殊意义,想留给后代看看,那个年代的军队是什么样子,老百姓和军队之间是什么关系,这张纸能说明一些事情。 消息传出后当地政府表示愿意按现在的市价折算补偿,大概五到七万元,但周家人谢绝了,他们说父亲当年支援部队是自愿的,现在拿钱反而不合适,这张借条对家里来说,是一段值得记住的往事。 周家后人决定把借条继续保存下去,不为别的,就是想让年轻一代知道,祖辈经历过什么,在那个艰难的年代做过什么选择,这比几万块钱更有意义。 其实像这样的借条,在那个年代并不罕见,部队缺粮缺物资是常事,但凡是从老百姓那里借的,都会留下凭证,有的后来还上了,有的因为战事紧急没来得及还,就这样保存了下来。 这些泛黄的纸片,记录的不只是几斗米、几头猪,更多的是当时人们之间的信任,部队相信老百姓愿意支持,老百姓相信部队说话算数,正是这种相互信任,才让很多事情成为可能。 网友们感动不已: “这张借条看得我眼眶发热,老一辈人真的纯粹,国家有难就挺身而出,不求回报。” “贺龙元帅亲自签字画押,说明咱们军队从一开始就讲诚信,和老百姓是真心的鱼水情。” “周家老爷子深明大义,虽然是地主但心怀家国,这样的地主值得被历史记住。” “现在欠钱的是大爷,看看当年,元帅打的借条都认账,这就是差距啊。” “应该收下政府的补偿款啊!这不是钱的问题,这是对历史的尊重和认可。” “建议把借条捐给博物馆让更多人看到,这段历史太珍贵了。” “看完想起了我爷爷,他也说过当年给八路军送粮的故事,那代人都特别淳朴。” 如果您家中发现这样的历史文物,您会选择像周家一样珍藏传承,还是交给国家博物馆保存呢? 官方信源:中国人民革命军事博物馆
1989年湖南一老农在弥留之际,对儿子叮嘱道:“谱中有一东西,到时你拿出来去中央
轩叔观察
2025-10-09 22:08:44
0
阅读:24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