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7年失踪,1959年人们在海边发现了石挥的尸体,过去了2年的时间,石挥才被确定为死亡。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我们聊石挥,聊他的“话剧皇帝”头衔,聊他最后消失在东海的迷雾里,但这一切的起点和终点,都指向一个字——“真”,他像个偏执的信徒,把对“真实”的信仰刻进了骨头里,这信仰成就了他,也最终将他推向了无法回头的悲剧。 他不是死于哪一次批判会,而是死于自己坚守的“真”,和那个容不下这种“真”的时代,狠狠撞在了一起。 石挥的表演,可以说就是对“表演”这个词的背叛,他压根不想“演”,他要“是”,剧作家曹禺看了他演的鲁贵,激动地说,这家伙演得比我写的还活,这句话,直接点破了石挥艺术的秘密。 他的能量不是从课堂上学来的,天津杨柳青一个没落大家族里出生的石毓涛,一岁就跟着父母到北京讨生活,在大杂院里长大,在天桥底下看戏,这些就是他的启蒙,他当过服务员、仆人、火车站售票员,这些看人脸色的底层经历,成了他取之不尽的素材库。 当他需要演《雷雨》里的仆人时,他直接跑去公馆区,就为了看下人们是怎么弯腰、怎么说话的,为了演好祥子,他干脆和车夫们同住了半个月,手上磨出了同样的老茧,嘴里说着一样的土话。 在艺术的世界里,石挥是个绝对的王,他信奉“戏比天大”,为此可以“六亲不认”,投资方想塞个不合适的演员?没门,他坚持“认戏不认人”,这种纯粹,让他成了“话剧皇帝”。 可他自己怎么看?他在日记里写:皇帝?我就是一个戏子,这份清醒,既是他对艺术的虔诚,也是他对现实规则的刻意疏远。 当他把这套“真实”法则用到创作之外,麻烦就来了,他导演的《关连长》,因为塑造了一个会骂人、会犯错的军人,触怒了当时的文艺标准,大家要看的是完美英雄,他却交出了一个有血有肉的“人”。 于是,曾经为他喝彩的人,开始用大字报批判他“思想有问题”,他不是不懂得变通,可他做不到,他笔记本里写着:“演戏要真,做人要直,”在他这儿,戏和人是一回事,都不能掺假,可惜,那个时代,艺术的真实和政治的真实,根本是两条路。 1957年,那场声势浩大的批判会后,石挥出奇地平静,他回到家,给了妻子童葆苓一个长长的吻,像是在告别一辈子,然后,他登上了开往宁波的“民主三号”客轮,从此人间蒸发。 他消失的两年里,流言满天飞,有人说他偷渡去了香港,有人说他看破红尘出了家,唯独没有真相。 直到1959年,上海海边发现了一具面目全非的骸骨,因为身上那件中山装,以及口袋里一张他早年演出《雷雨》的旧票根,这具遗骸被草草认定为“自杀”的石挥。 最具讽刺意味的是,他“真实”身份的最终确认,靠的不是那张充满戏剧性的票根,而是等到了1993年,刑侦专家用冰冷的科学给出了答案:遗骨腿部有旧枪伤,是拍戏时留下的;下颌骨也和他的牙科手术记录完全吻合。 一个用尽一生去追求“真实”的艺术家,社会却花了三十多年,才用解剖刀和X光片,给他补上了一个迟到且残酷的身份证明,2004年,他的遗骨终于回到故乡天津,这个漂泊的“戏子”,总算落了地。 主要信源:(话剧皇帝:石挥这一辈子——海南日报)
1957年失踪,1959年人们在海边发现了石挥的尸体,过去了2年的时间,石挥才被
受伤的金珂
2025-10-09 21:58:05
0
阅读: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