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凯硕被问:难道不是中国阻挠印度进入五常?马凯硕回答:其实,现在联合国进行改革,

史鉴奇谈 2025-10-09 19:52:36

马凯硕被问:难道不是中国阻挠印度进入五常?马凯硕回答:其实,现在联合国进行改革,最符合中国的利益,但是,印度不应该总选择站在中国的对立面。这两个国家刚刚建立之初,他们的关系曾经很好。   中国外交部早就亮明过态度,支持安理会改革,也主张增加发展中国家的话语权。   中方甚至明确表示,理解并支持印度想在多边机构发挥更大作用的愿望。真正的问题根本不在中国这边,马凯硕话锋一转点明了关键。   他说印度不该总把自己摆在中国的对立面,这完全是本末倒置。稍微翻点历史就知道,中印刚建国那阵子,关系好得很。   两国都是文明古国,两千多年前就通过丝绸之路有了往来。发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到中国,更是埋下了文化亲近的种子。后来都遭过西方殖民侵略,这份共同经历更让彼此多了份认同。   马凯硕作为长期观察亚洲的学者,把利害关系看得很透。他直言印度最聪明的做法,是在中国成为世界第一之前赶紧靠拢。趁着中美还在博弈的当口,印度主动加强交流合作,才能握有主动权。   不然等格局定了,印度再想找机会可就难了。中国的发展经验摆在哪儿,全是能抄的“作业”,印度没理由视而不见。   二十年前西方还拿民主说事儿,吹印度能超过中国,现在早被现实打脸。   中国靠着自己的路子,二十年间让八亿多人脱贫,这成就是人类历史级的。印度如今人均GDP还不到三千美元,中国已经冲到一万两千五百美元,差距明摆着。   马凯硕一针见血指出,中国的成功关键在“贤能政治”。这个体制能提拔真正的人才,敢直面问题,还能不断自我革新。   印度学者自己都承认,中国的全面改革经验太值得印度借鉴。中国改革从经济、科技到法治、文化全涵盖,不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   就说发展新质生产力吧,中国把实体经济和数字经济拧在一起。用人工智能、机器人这些技术升级传统产业,效率提升得特别明显。为了实现目标,中国还敢动教育和科研体制,给创新松绑。   这些做法,对正搞现代化的印度来说,全是现成的参考。印度的改革总局限在经济领域,还常常半途而废。连最基本的社会治理都没理顺,卫生问题、贫富差距全是老大难。   中国在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上的尝试,印度更该好好研究。中国能把城乡发展统筹起来,印度却连城市住房和交通都搞不定。   更别提绿色发展这块,中国早成了全球可再生能源领域的领头羊。印度总理莫迪也说要抓绿色能源,可光喊口号没用。   直接跟中国合作,既能拿到技术又能借上经验,这才是捷径。马凯硕算过一笔账,中印去年双边贸易额都超过1360亿美元了。要是能再深化合作,比如印度融入中国的供应链,收益只会更大。   印度政府最近放宽中国技术人员的签证限制,总算走对了一步。两国在制造业、基础设施这些领域,互补性强得很。马凯硕甚至说,21世纪本就该是中国、印度和东盟的世纪。   这两个亚洲大国要是能联手,西方都会感到震惊。可惜现在的局面是,双方总因为些摩擦闹别扭,反倒让外人捡了便宜。西方巴不得中印对抗,这样刚好能趁机制衡中国。   马凯硕看得很清楚,中印闹僵,最高兴的是那些域外国家。他劝印度别犯糊涂,就算成不了最好的朋友,至少能搞良好的工作关系。毕竟邻居是搬不走的,总闹矛盾对谁都没好处。   印度要是能放下对立心态,中国没理由不乐意帮衬。安理会席位那事儿,本就能在改革框架下慢慢谈。可印度一边想求支持,一边又往中国的对立面站,这逻辑根本不通。   马凯硕最后强调,机会窗口不会一直开着。中国的发展势头挡不住,印度再犹豫,只会错过最好的合作时机。到时候别说入常,连自身发展的快车道都可能赶不上。这些话不是客套,全是基于现实的真心建议。   信源:环球网国际频道《莫迪称中国尚未支持印度“入常”中方回应》

0 阅读:83

猜你喜欢

史鉴奇谈

史鉴奇谈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