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0年,毫无专业背景的周恩来,发明了一套电台密码系统,国民党密码破译第一高手黄季弼,带了一群高手绞尽脑汁却始终无法破译! 1930年11月,设在香港的中共地下无线电台遭到了破坏。 当时,我党的电台密码十分简单,敌人通过分析字频、结合上下文推测,就能破获电报的内容。 香港电台被破坏的消息传到上海地下党联络点时,周恩来正对着一份刚截获的敌人电报皱眉。 电报里清晰写着“明日午时,截击运输队”,而这个运输队正是我党计划给苏区送药品的队伍——密码被破译的后果,已经不是通讯泄露那么简单,是实实在在的生命和革命物资要被毁在半路上。 那天晚上,他在小弄堂里的临时住处来回踱步,桌上摊着的旧电报稿上,敌人用红笔圈出的破译内容刺眼得很,旁边还放着刚收到的消息:两名负责电台操作的同志因为身份暴露,已经牺牲了。 没人会把“密码专家”和周恩来联系起来。 他没留过学学习通讯技术,也没接触过专业的密码学教材,手里能参考的,只有几本从旧书摊淘来的《无线电入门》和地下党收集的国民党早期电报编码手册。 可他太清楚敌人的软肋了——黄季弼团队最擅长的就是“字频分析”,他们会统计某个数字出现的次数,再对应当时中文里“的”“是”“一”这类高频字,很快就能摸透密码规律。 要破这个局,就得从根本上打破“数字对应单字”的模式,让敌人的老办法彻底失效。 接下来的四天,周恩来几乎没怎么合眼。他把地下工作中常用的“开会”“物资”“安全”“转移”这类词组都列出来,足足整理了三百多个,再给每个词组分配一组五位数的随机数字。 更绝的是,他还设计了“密钥更新”机制——每十天换一次数字和词组的对应关系,更新的密钥就藏在日常通讯里的普通句子里,比如“今日买了三斤米”,“三”和“米”其实是对应密钥本里的页码和行数。这样一来,敌人就算截获了电报,拿到的也只是一串毫无规律的数字,想靠字频猜意思,根本不可能。 这套密码很快就用到了实际通讯里。第一次测试时,上海发往苏区的电报内容是“月底送粮五十担”,对应的密码是“73219 45682 12903”。 这份电报果然被国民党电台截获,送到了黄季弼手里。他当时刚破获了另一个地方党组织的密码,正信心满满,立刻召集团队开始分析。 他们统计了数字频率,对比了近一个月的中文高频词组表,甚至调来了上海周边的粮食价格数据,折腾了整整一周,最后只算出“担”这个字,其他数字怎么凑都凑不成有意义的句子。 有人提议按单个数字拆开来查,结果还是白费力气——这套密码里根本没有“单个数字对应单字”的逻辑。 黄季弼的挫败感越来越强。他手下的团队里有留过洋学无线电的专家,还有专门研究中文语言学的学者,可面对周恩来设计的这套密码,所有人都束手无策。 后来他们又截获了几份电报,尝试过从时间、地点、局势等方面去推测,甚至用刑讯逼供来的地下党口供去套密码规律,还是没找到任何突破口。 有一次,他们好不容易从截获的电报里认出“安全”这个词组对应的数字,可等下次再遇到这个数字时,对应的已经变成了“开会”——原来密钥更新的机制,彻底断了他们“以旧推新”的路。 这套没有专业背景支撑,却满是“地下工作智慧”的密码,很快成了我党通讯的“安全屏障”。从上海到井冈山,从香港到广州,各地地下电台都开始使用这套系统。 有一次,敌人截获了一份关于红军主力转移路线的电报,黄季弼团队加班加点破译了一个多月,最后只得出“明日有雨”这样无关痛痒的结论,而真实内容其实是“主力明晚过湘江,注意接应”。 正是靠着这套密码,大量情报、物资和人员安全地在白区和苏区之间流转,很多同志因为通讯安全得到保障,躲过了敌人的搜捕。 后来有人问起这套密码的设计思路,周恩来只是说,没什么复杂的,就是想着敌人擅长什么,我们就避开什么。 他没有专业知识,却把长期地下工作积累的风险预判能力、对中文特点的熟悉,还有对战友安全的牵挂,都融进了那一串串数字里。 这套密码的厉害之处,从来不是什么高深的技术,而是设计它的人,始终把“保护革命力量”放在第一位——这种带着温度和信念的智慧,远比任何专业教材里的理论都更有力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1930年,毫无专业背景的周恩来,发明了一套电台密码系统,国民党密码破译第一高手
名城探寻
2025-10-09 09:54:25
0
阅读:19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