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为何频繁更换首相和内阁,但国家却从来不乱?因为说白了,日本背后有真正的世家大

迎丝的趣事 2025-10-07 13:51:31

日本为何频繁更换首相和内阁,但国家却从来不乱?因为说白了,日本背后有真正的世家大族掌控全国,首相也只是摆设居多。 日本战后从 1945 年到 2023 年换了 57 任首相,平均算下来每任在位时间还不到 3 年,最短的像羽田孜只干了 2 个月,菅直人也才撑了 1 年出头,可不管台面上的人怎么换,地铁照样准点,商店正常开门,连经济政策都能连着续上,根本看不出半点乱子,这背后的门道确实藏在那些看不见的 “实权派” 手里。 先说说这些翻手为云覆手为雨的世家大族,他们可不是凭空冒出来的,大多是传了三四代的政治豪门,早把根基扎进了日本政坛的骨子里。就说鸠山家族,被人叫做 “东京大地主”,不是因为家里地多,而是政治势力硬得很。 曾祖父鸠山和夫是明治维新时期的留美高材生,当年北洋水师水兵和日本警民起冲突,就是他出面摆平的,后来还当了众议院议长;祖父鸠山一郎更厉害,二战后直接创立了自民党,1954 年坐上首相宝座,一边和苏联建交,一边悄悄和中国搞民间贸易;父亲鸠山威一郎在大藏省干了 30 年,人称 “财神爷”,1976 年当外相时,专门负责和中国谈《中日和平友好条约》;到了第四代,鸠山邦夫 4 次当内阁大臣,哥哥鸠山由纪夫 2009 年还成了首相,一门四代全是政界大佬,这种传承下来的人脉和资源,哪是普通首相能比的。 还有安倍家族,更是把 “政治世袭” 玩得明白。安倍晋三能两次出任首相,背后全靠家族托底,他外公岸信介是战后首相,父亲安倍晋太郎差点就当上首相,叔父岸信和也当过外相,一家子全是政界核心人物。 就算安倍卸任后,他所在的派系在自民党里还是说一不二,岸田文雄上台后想改改 “官邸主导” 的老规矩,结果安倍派的高市早苗直接在政策上叫板,最后也只能乖乖妥协。这种世家就像老树盘根,不管上面的枝叶(首相)怎么换,根脉从来没动过。 再看自民党的那些 “党内山头”,也就是派阀,这才是真正决定首相生死的关键。日本实行内阁议会制,首相得是执政党党首,而自民党的党首选举,本质就是派阀之间的利益分赃。 1989 年、2007 年自民党参议院选举输了,时任首相就得引咎辞职,表面看是对选举负责,其实是派阀觉得这个人没用了,换个新的来稳住局面。福田赳夫当年下台,说是党首选举失利,说白了就是没争过其他派阀的联合打压。2025 年高市早苗能当上自民党总裁,也是因为她的右翼立场能把保守派的几个派阀捏到一起,不然就算名声再大也没用。 这些派阀手里攥着国会席位,首相想推政策就得看他们脸色。岸田文雄刚上台时,想搞 “政高党高”,拉近政府和自民党的关系,天天找党副总裁麻生太郎、干事长茂木敏充吃饭商量事,说白了就是怕得罪他们背后的派阀。 有个前阁僚私下说 “岸田可能只是个门面”,这话一点不假,自民党里的细田派、麻生派、岸田派互相制衡,首相不过是他们选出来的 “代言人”,要是不听话或者搞砸了,分分钟就能换一个。2012 年以来自民党一直掌权,期间换了安倍、菅义伟、岸田三个首相,可派阀的格局没变,国家自然乱不了。 更关键的是还有个 “隐形掌权者”—— 官僚体系。日本的省厅(相当于部委)公务员是终身制的,首相换了一茬又一茬,这些人还在原地不动,真正的行政权力其实在他们手里。岸田文雄刚上台时闹过个笑话,他宣布暂停外国人入境,结果国土交通省自作主张,让航空公司停了所有入境航班预订,害得不少日本人回不了家,这事过了两天首相官邸才知道,最后只能道歉撤回命令。 这可不是官僚胆大,是他们早习惯了自己拿主意,安倍、菅义伟当年强势压着官僚,可岸田一想松松手,官僚立马就 “自行其是”。 这些官僚掌握着政策细节和执行渠道,不管谁当首相,都得靠他们干活。“安倍经济学” 看起来是安倍推的,实际是财务省、经济产业省的官僚们一点点落实的,安倍卸任后,菅义伟、岸田接着推,因为官僚体系没变,政策就能续上。就算首相任期短,官僚们按部就班处理事务,民生、经济这些基本盘自然稳得住。 还有那些财阀和世家、派阀捆在一起,形成了更稳固的利益网。鸠山威一郎的夫人是普利司通创始人的女儿,麻生家族和三井财阀早有勾结,这些财阀给政治势力送钱,政治势力给财阀政策倾斜。不管首相是谁,只要不碰这些核心利益,财阀就会维持经济稳定,毕竟他们才是真的怕乱。 这么一看就清楚了,首相更像是个随时能换的 “门面”,世家大族提供人脉根基,自民党派阀掌握政治话语权,终身制官僚把控行政执行,再加上财阀兜底经济,这几股力量拧在一起,就算 3 年换 5 个首相,日本的基本盘也动不了。 2025 年日本人口少了 90 万,65 岁以上的占了快 30%,经济增速不到 0.5%,这么多麻烦事,换谁当首相都头疼,可只要背后的实权派不动,国家就乱不了,毕竟真正的掌权者从来不在台面上。

0 阅读:0
迎丝的趣事

迎丝的趣事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