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斗机被雷达锁定之后,可以甩掉导弹的追击吗?事实上,一旦被雷达锁定,不管是歼20,还是其他任何战斗机,基本上都难以逃脱导弹的追击。 咱首先得清楚,“雷达锁定”不是简单的“看到”,而是火控雷达用持续稳定的波束“粘住”目标,相当于给导弹装了“实时导航”。 现在的相控阵雷达,能通过自适应波束形成算法,把旁瓣干扰功率抑制到-60dB,就算战机想靠机动躲波束,雷达也能跟着转,根本甩不开。 更要命的是体系作战的加持,9月19日长春航空展上,空警-500与歼-20组成的编队就展示了这种能力,预警机的探测范围能覆盖数百公里,引导导弹攻击时根本不用战机自己开雷达,等被锁定战机发现告警,导弹可能已经飞了一半路程。 就像今年5月的印巴空战,印度阵风战机直到被击落,都没收到锁定告警,巴方歼-10CE在预警机引导下,181.5公里外就发射了霹雳-15E,这就是“锁定即发现晚”的残酷现实。 而且锁定只是开始,真正要命的是导弹的性能碾压,尤其是“不可逃逸区”的存在。 所谓“不可逃逸区”,就是导弹能量足以追上目标的范围,进入这个区域,战机再怎么机动都是徒劳。 外媒7月的报告显示,霹雳-15的不可逃逸区高达145公里,是美国AIM-120D的1.8倍、欧洲“流星”导弹的2.4倍。 此等极速,其实都是双脉冲发动机的技术优势,导弹能分两段加速,第一脉冲3秒冲到4马赫,中间滑翔省燃料,末端再点火提速到1.5马赫,全程保持能量优势。 反观战机的最大速度,普遍在2-2.5马赫,机动过载最多9G,而现代导弹的过载能轻松达到30G以上,是战机的3倍多,战机做S机动消耗的能量比导弹多得多,越机动越被动。 有人说能靠电子对抗和干扰弹脱身,可现在的导弹,早不是“一骗就走”的傻小子了。 现代导弹用的贝叶斯优化算法,在15种典型干扰类型下,都能保持90%以上的跟踪成功率。 以前常用的箔条干扰弹,在30公里距离上最多降低40%探测概率,可超过这个距离,导弹的氮化镓导引头,能轻松区分箔条云和真实目标。 霹雳-15的导引头有1400个GaN组件,抗干扰能力是传统雷达的5倍,印度苏-30MKI的电子吊舱干扰在它面前跟“背景音乐”似的。 有源干扰看似有效,效能能到65%以上,但对自适应导引头的抑制效果大幅下降,某型防空导弹实测显示,用多源干扰综合处理技术后,跟踪精度反而提高了30%。 说白了,干扰弹和电子对抗只能对付老旧导弹,面对2025年的先进型号,不过是“给导弹挠痒痒”。 就算是歼20这样先进的隐身战机,被锁定后一样被动,歼20的隐身优势在于缩减雷达探测距离,让对方难发现、难锁定,但一旦被火控雷达持续跟踪,隐身涂层的作用就大打折扣。 雷达告警系统能提示导弹来袭方向,可国际上现有告警水平也就10公里,面对霹雳-15这种射程近300公里的导弹,10公里的反应距离根本不够。 9月22日歼-20飞行员在专访中,强调“体系化作战”,本质就是靠预警机和编队掩护避免被锁定,而非寄希望于被锁后逃脱。 美军曾做过模拟对抗,F-22被AIM-120D锁定后,逃脱成功率仅8.3%,换成更先进的霹雳-15,这个数字只会更低。 而且印巴空战中,巴方歼-10CE发射的霹雳-15E,创造了181.5公里超远距离击落纪录,6架印度战机被击落,巴方零战损。 要知道,阵风战机的机动性能不算差,还配备了先进的电子战系统,可在霹雳-15的不可逃逸区面前,这些都没用。 而且我们中国的导弹,还独树一帜地用出了“反向虚标”策略,外贸版标称145公里射程,实战却能打181公里,自用版射程接近300公里,远超美军导弹。 这就意味着,战机的安全距离被大幅压缩,刚进入雷达探测范围就可能被锁定,连机动规避的准备时间都没有。 有人觉得“没绝对的事,总有例外”,可战场讲究的是概率,90%以上的命中概率就等于“必中”。 现代导弹的制导精度,已经到了“指哪打哪”的程度,认知雷达能通过自学习实时更新干扰特征库,数字孪生技术让算法误差控制在±2dB以内,战机的任何规避动作都能被提前预判。 而且体系作战下,预警机、卫星、其他战机形成的探测网,能让锁定更稳定,导弹中途还能通过数据链变更目标,就算战机暂时脱离锁定,也会被重新盯上。 说到底,战机的核心优势是“先敌发现、先敌开火”,而不是“被锁后逃脱”。 歼20的隐身、超视距探测能力,都是为了在被对方锁定前先动手,一旦失去这个先机,被对方雷达粘住,再先进的战机也成了活靶子。 那些相信“战机甩导弹”的人,要么是被影视作品误导,要么是不懂现代空战的技术逻辑。 雷达锁定就是导弹攻击的“发令枪”,枪响之后,战机很难再有回头路。 这不是长他人志气,是尊重战场规律,真正的空战智慧,从来不是想着怎么甩导弹,而是怎么不让自己被锁定。
这就对上号了,“投海”的F-35,生前被歼16锁定、骑脸。看完央视最新动态,让人
【2评论】【9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