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BC今天(10月7日)报道:“被称为‘环保少女’的瑞典活动人士格蕾塔(Greta Thunberg)在被以色列驱逐后,已抵达希腊。她在机场受到人群欢迎。格蕾塔近日和其他‘全球坚韧船队’的活动人士试图乘船突破以色列对加沙的海上封锁,并运送援助物资,但他们遭到以色列的拦截。以色列当局表示,他们已将171人驱逐出境。以色列外交部表示,这些人已被遣送至希腊与斯洛伐克。” 评几句:格蕾塔此次被驱逐的结局从一开始就几乎注定——以色列对加沙实施海上封锁,且明确表态不允许任何船只突破管控。但她的价值恰恰在于“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作为全球知名的活动家,她的参与让本易被忽视的加沙人道危机获得了世界级关注度,机场民众的欢迎也印证了这种“曝光效应”的成功。船队携带的食品药品或许未能送达,但“封锁下的加沙正面临饥荒”这一核心诉求,借由她的影响力传递给了更广泛的国际社会。 以色列将171人驱逐出境的操作,表面以“防范安全风险”为由,实则加剧了两重矛盾。一方面,此举与西班牙、土耳其等多国呼吁“保障援助通道”的立场直接对立,已引发西班牙召见以外交官、土耳其谴责其“恐怖行径”等连锁反应;另一方面,获释者爆料称遭“关笼子暴晒、剥夺饮食”的虐待,更让以方“合法合规”的辩解显得苍白,将自身置于“漠视人道”的舆论被动中。 格蕾塔从气候活动家转向巴以议题,本身就自带争议性。支持者赞其“用影响力践行道德勇气”,将环保领域的抗争经验延伸至更广泛的正义议题;批评者则斥其“跨界作秀”,甚至扣上“反犹”帽子。
BBC今天(10月7日)报道:“被称为‘环保少女’的瑞典活动人士格蕾塔(Gret
琨君说
2025-10-07 11:39:12
0
阅读:58
用户10xxx98
她们回来后,所有人的眼神都和以前不一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