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母亲住在老家的房子里。这里与湖边小院不同,四面都挨着邻居,多了一些人间烟火气,

素食吃出好身体 2025-10-07 09:47:33

随母亲住在老家的房子里。这里与湖边小院不同,四面都挨着邻居,多了一些人间烟火气,少了几分自然气息。 清晨醒来,没有听习惯了的鸟鸣。才想起来是在老家。 雨下的很温柔。感觉气温比昨日又低了几度,凉风从窗户吹了进来,棉被凉浸浸的。 今天是中秋节。 中午的家宴,本来弟弟想安排到饭馆吃, 大家都不同意,愿意在家里操办,所以,很多事情要做。 起床先和母亲去买鱼。 雨不停的下。一直担心会不会买不到鱼了,结果到了街市,各种摊位,热热闹闹。 天地之间,一片湿润。但生活,还得热气腾腾,暖意融融的过。 母亲挑了两条个头很大的草鱼,活力十足,在水里不停地游动。称好,付款,卖鱼人拎起鱼,很利落地杀好、剁块,放进塑料袋里。 把母亲送回家。 一会儿,弟弟、弟媳、妹妹、还有外甥带着女朋友都来了。大家一齐动手,料理饭菜。 抽这个时间,我去了叔叔家,看望婶儿。也顺便去堂婶家坐了坐,放下事先买好的月饼、茶叶。 每一天日出日落,每一年春去秋来,每一次与他们见面,坐在一起拉拉呱,看着年华在他们身上镂下深深的痕迹,更觉得相见的温馨可贵,值得珍惜。 人生,不就是这样的吗?这不也是中秋团聚的意义吗? 回到家里,馒头、包子已出锅,饭菜都已经做好。因为院子是封闭的,大家提议在院子里吃,把饭桌挪了出来。 菜都是家常菜,吃的是个氛围,过节聚一起热闹。 母亲做的鱼,是招牌,一上桌,大家出手极快,每人一碗,便去了半盆。 我说:还没拍照呢,就被你们瓜分了。 最后鱼盆见底,排骨汤无人问津。大家都说:以后就炖鱼,其他菜都可以免了。 母亲展开了笑颜。 同样的方法,不同的人制作出来,味道差别很大。这个炖鱼,弟弟学着做了几次,现在还是做不好,没出徒。 弟弟调侃到:娘亲这独门手艺,怕是要失传了。 在这欢声笑语里,我的心底,总有一个角落蓦地一软。父亲的笑貌,便浮了起来。 这满桌的团圆,独缺了他。这念想沉甸甸的,不敢提及,只合深深埋下,藏在心底不可轻易确触的地方。 午后是属于茶与月饼的时光。 月饼口味花样还是很多,莲蓉的,蛋黄的,豆沙的,火腿的,还有馅料扎实的五仁、黑芝麻的,弟媳各取一个,切成四瓣。 大家各取所爱,分享的不仅是滋味,更是那一份圆的意象。 想起小时候,中秋节只有一种月饼,白色的面皮,一层层的,中间点着一点红心,老式那种一封的油纸月饼,面上洇着一层金黄,闻起来香,吃起来甜。里面有冰糖、果仁、青红丝,还有一些不认识的各种颜色的佐料,油润、沙沙糯糯,泛着油香气,是我小时候想不清楚,现在又忘不掉的味道。 开始吃的时候最高兴,但每次都吃不完一整块儿,小手托着拿好久…… 小时候的中秋回不去了,但却是我生命中少有的甜。 絮絮叨叨地说话,说天气、说往事、说家常,或者什么都不说。 妹妹最感性,喜欢圆满、热闹。叹口气说:今晚的月亮大概看不到了。 我是9月中旬回来的。次日起开始下雨,几乎下了半个月,10月还在继续,是泡在雨里的秋。 一眼望下去,还要下几天。 雨再这样一往情深地下下去,都快忘了太阳长什么样子了。 中秋节,又是下了一天雨,晚上无法赏月了。 我说:十五看不到,十六十七也可以……这个月看不到,下个月可以。 想起"平分秋色一轮满,长伴云衢千里明",如今才懂得,这长伴二字,原是世间最深沉的奢望。月易圆,人难聚,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倒是东坡先生说得通透。今夜无月,或许正是因为这缺失,才让人更懂得珍惜眼前这一室温暖。 经历了生死离别,才懂得"海上升明月,天涯共此时","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今年中秋,女儿没回来。她陪着软软去长白山待了三天,就回了北京,准备节后去阿姆斯特丹开会,顺便去西班牙看看,公私兼顾,估计要待10天。 小侄女也没回来。单位组织去日本观光,恰好安排在国庆、中秋期间。弟媳给我看侄女拍的照片。 侄女纤细、清丽,皮肤白净得像个瓷娃娃,而且聪慧过人,大部分遗传了妈妈的基因。我满心欢喜,说:挺好的。 孩子们都很独立,不过分依恋谁,可以和家人亲密无间,也可以各自安好。 我也早已习惯了这样的相处方式,在一起时就好好相爱,分开了就各自安好。我很喜欢一个人时的安宁,也无比珍惜在一起的热闹。 现在,最喜欢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 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 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时间是流动的河水,你我恰好是路过它的风。 这个中秋节盼了很多天,过起来,和过去一样平淡无奇。 这种重复里,却有不一样的感受。年年岁岁节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啊。 一年明月,今宵多。

0 阅读:4
素食吃出好身体

素食吃出好身体

喜欢吃素的朋友关注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