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上海胜利后,我党准备清算青帮老大。助手问陈老总:“还有个叫顾竹轩的怎么处理?”没想到,陈老总摇摇头说:“这位大亨不能动!” 信息来源:《文汇报》:"抗战时期上海地下斗争史料" 、《新民晚报》:"老上海的传奇人物" 《上海档案》:"上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录" 1949 年 5 月的上海街头,新旧势力交替的浪潮中,青帮头目们或仓皇出逃或身陷囹圄,唯有 “江北大亨” 顾竹轩安然无恙。 陈毅市长亲自批示 “对其另眼相看”,这份特殊待遇并非凭空而来 ,早在抗战时期,他藏匿地下党于天蟾舞台夹墙、用运输公司为新四军运送 20 万银元物资的事迹,早已被党组织记在心上。 当年日本宪兵队搜查戏院时,他面不改色的周旋,连周恩来都曾评价 “顾竹轩为人还是可靠的”。 很少有人知道,这位上海滩响当当的人物,16 岁时还是驾着小船逃荒到上海的苏北少年。 在十六铺码头扛活的日子里,他每天汗水浸透粗布衫,月底却连三人喝粥都勉强。 1905 年进入虹口德国汽车行当学徒后,他凭借过目不忘的记性和灵巧双手,不仅深得老板克劳斯赏识,更偷偷学精了所有技艺。 1914 年一战爆发,他咬牙用八年积蓄的 800 块大洋盘下 12 辆汽车,彼时全上海汽车不足 300 辆,这份眼光让他十年后便垄断了上海三分之一的汽车运输生意。 更令人称奇的是 1930 年那场官司。永安公司为扩建买通租界工部局,欲以 500 银元强拆他的天蟾舞台。 在虞洽卿支持下,他聘请外籍律师将官司打到英国大理院,最终获赔 10 万银元,成为上海开埠以来华人告赢洋人的首例。 他把新戏院迁到四马路黄金地段,连蒋介石的合影都曾挂在四楼办公室,却始终把精力放在汽车公司、旅馆等正经生意上,年入百万银元也从不争抢地盘。 1937 年上海沦陷后,特务头子土肥原贤二登门请他出任伪商会会长,顾竹轩以重病为由闭门谢客,暗地里却让天蟾舞台地下室成了地下党秘密联络点。 1943 年汪伪政府强征他的汽车运军用物资,他授意司机三个月 “弄坏” 28 辆车,让日军计划彻底泡汤。 太平洋战争爆发后,他敞开戏院大厅救济难民,1942 年一年就收容 3000 多人次,一碗稀粥成了无数人生的希望。 这位青帮 “老头子”(1916 年拜入刘登阶门下)的复杂性远不止于此。 他既帮过国民党,也曾在侄辈顾叔平影响下支持革命,甚至送幼子顾乃锦参加新四军。 在闸北大统路的德胜茶楼,他一边为苏北同乡调解纠纷,一边悄悄资助地下党活动,这种矛盾恰恰折射出旧上海的生存智慧。 1950 年,顾竹轩成为帮会中首位上海市人大代表。面对工商业改造,他主动将天蟾舞台和汽车公司上交国家。 晚年的他把重心转向教育,1952 年捐 10 万银元在家乡盐城建三所小学,在上海资助的 200 多个穷孩子中,不少后来成了建设骨干。 1956 年他病逝时,追悼会上既有商界老友,也有受助学生和普通市民,自发前来的人群绵延数里。 这位从逃荒娃到大亨的传奇人物,用一生证明历史从非黑白分明。 在时代夹缝中,他以民族大义为锚,以顺势而为掌舵,最终在历史长卷中留下了属于自己的清名。正如他当年在《申报》刊登的启事所言,懂得进退,方能长久。
韩信被贬为淮阴侯后,去樊哙家里拜访,樊哙依然行跪拜礼恭迎恭送,自称臣下,说:“大
【63评论】【58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