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沙停火的消息刚传出来,所有人的目光都盯在了一个最棘手的问题上:那超过十万的哈马斯成员、家属还有支持者,往后该去哪儿?中东国家集体沉默可不是冷血,实在是过去的亏吃得太疼,谁也不想再往火坑里跳。 先看约旦,这个曾对巴勒斯坦人最 “慷慨” 的国家,早在 1970 年就栽过天大的跟头。当年约旦接收了大量巴解组织成员,结果这些人仗着武装力量在约旦境内搞 “国中之国”,不仅设路障收过路费,还直接参与颠覆活动,最终引发 “黑九月事件”。 约旦军队和巴解武装打了整整 10 天,几千人丧命,国王侯赛因差点被推翻,最后只能硬着头皮把巴解组织赶出约旦。 这还不算完,后来接收叙利亚难民时,约旦 2019 年光安置资金就需要 24 亿美元,其中 7 亿花在衣食住行,10 亿补国库亏空,国际援助还年年下滑,首相直接喊出 “承受能力已到极限”,现在再让它接十万带政治立场的群体,简直是要扒层皮。 黎巴嫩的教训更惨烈,堪称 “引狼入室” 的典型。1948 年第一次中东战争后,黎巴嫩接收了数十万巴勒斯坦难民,本想彰显阿拉伯兄弟情谊,结果成了养虎为患。 这些难民中的武装分子把黎巴嫩南部当成基地,天天向以色列开枪,直接把以色列的战火引到了黎巴嫩领土上。1978 年和 1982 年以色列两次入侵黎巴嫩,导致数万黎巴嫩平民死亡,南部被占领 20 年。 更糟的是 1985 年爆发的 “难民营战争”,什叶派阿迈勒运动和巴勒斯坦武装在贝鲁特的萨布拉、夏蒂拉等难民营大打出手,阿迈勒运动靠着叙利亚援助的坦克和装甲车,对难民营层层封锁,断水断粮,最后冲突造成 3781 人丧生,6787 人受伤,难民营变成一片废墟。 最讽刺的是,这些巴勒斯坦武装后来还和黎巴嫩真主党等本土势力火并,把整个国家拖入内战泥潭,直到现在黎巴嫩境内的 12 个巴勒斯坦难民营还像 “国中之国”,拥有自己的武装,政府根本管不了。有这前车之鉴,现在黎巴嫩连本国经济都快崩了,别说十万,就是一万也不敢接。 埃及作为和加沙接壤的国家,态度更是坚决得像块石头。倒不是埃及心硬,而是哈马斯和埃及的穆兄会渊源太深,埃及政府一直视穆兄会为心腹大患,担心接收哈马斯相关人员会让极端思想在境内扩散。 更关键的是安全隐患,之前埃及曾短暂开放拉法口岸接收少量巴勒斯坦难民,结果很快发现有武装分子混在其中,在西奈半岛制造恐怖袭击,光是 2018 年就有数十名埃及士兵遇袭身亡。 埃及每年花在西奈半岛的安保费用就占财政支出的 5%,要是接收十万来历复杂的群体,相当于给境内安了个定时炸弹。而且埃及自己的经济也不宽裕,2023 年失业率高达 12%,粮食还得靠进口,根本没能力再承担额外的安置成本。 就连那些富得流油的海湾国家也躲得远远的,不是小气,是怕惹祸上身。1972 年慕尼黑惨案后,巴勒斯坦 “黑九月” 组织搞恐怖袭击,以色列启动 “上帝之怒” 行动,在全球追杀相关人员,连驻在黎巴嫩的巴勒斯坦领导人都被摩萨德男扮女装混进贝鲁特暗杀了。 这意味着谁接收哈马斯相关人员,就可能被以色列视为 “恐怖分子庇护所”,招来导弹空袭或定点清除,沙特、阿联酋这些和以色列关系刚缓和的国家,可不想为了十万外人砸了自己的外交棋局。 更别说哈马斯的意识形态和海湾国家的世俗化政策格格不入,接收这些人相当于引进不稳定因素,万一引发国内教派冲突,就得不偿失了。 说到底,中东国家不是不想帮,是帮过之后的代价太惨重。约旦的内战、黎巴嫩的废墟、埃及的恐袭,每一个案例都在提醒各国:接收带着武装背景和政治立场的群体,就像手里攥着点燃的火柴,说不定哪天就烧了自己。 再算笔经济账,就算有国家脑子一热接了,十万张嘴每天要吃饭,要住房,要医疗,光初期安置费就得几十亿美元,后续更是无底洞,这钱扔进去还可能换不来和平,反而惹来战火,换谁都得掂量掂量。毕竟吃过亏的人最懂疼,与其冒风险重蹈覆辙,不如先把自家大门守好。
哈马斯还是获得了胜利!你以为,哈马斯和以色列交换俘虏,就是20多以色列人质换19
【42评论】【4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