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议员喊话特朗普:若北京不答应美国的要求,就不准中国做一件事。特朗普最近消停了,但是美议员又出来搞事,他喊话特朗普,让其威胁北京要是不答应美国的要求,就直接在一件事上断了中国的活路。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既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又能给您带来不一样的参与感,感谢您的支持! 最近,美国政坛又掀起了一阵“稀土风波”。事情的起因很简单——美国议员约翰·穆勒纳尔公开喊话总统特朗普,建议他对中国采取强硬手段,声称如果北京不答应美国在稀土问题上的要求,就直接“切断”中国在某一领域的活动。 具体来说,穆勒纳尔提出了一项看似新奇的措施:限制中美之间的航班,把这当作向中国施压的工具。 这件事的背景,必须从稀土说起。稀土元素对于现代科技产业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从智能手机、电脑芯片,到电动汽车的电池和风力发电机的核心部件,几乎所有高科技产品都离不开稀土。 而全球稀土的供应格局极为集中,中国在这个市场中占据着绝对优势——大约60%的稀土产量和大部分冶炼、加工能力都掌握在中国手中。 这也让美国在稀土供应链上极度依赖中国,任何供应中断都可能让美国的高科技产业陷入困境。正是在这个背景下,穆勒纳尔的提议才显得颇具“战略意味”。 穆勒纳尔认为,如果美国限制中美之间的航班,不仅可以打乱中国的经济节奏,还能增加中国出口和投资的成本,从而迫使北京在稀土出口上让步。这种思路表面上看似“经济制裁+外交威慑”,实际上却存在许多问题。 中美之间的航班数量虽然可观,但绝大多数乘客和货运量都可以通过第三国转运。中国的国际航线网络非常庞大,日韩、东南亚乃至欧洲的中转航班都可以替代直飞航班的运输功能,航班限制的实际影响可能远没有议员设想的那么大。 限制航班本身也会对美国造成连锁反应。美国的航空公司在过去几十年里已经形成了与中国航线的紧密联系,这些航线不仅承载乘客,还有大量货运需求。若政策落地,美国的航空公司会直接损失收入,同时全球贸易链也会受到冲击。 想象一下,硅谷的高科技企业需要从中国采购芯片或原材料,如果航班受限,物流成本上升、交货周期延长,最终受影响的仍然是美国企业和消费者。换句话说,这种做法极可能让美国自家吃亏,却无法有效逼迫中国妥协。 此外,稀土产业的特殊性也让这种“航班威胁”显得格外无力。稀土的开采、冶炼和深加工都有极高的技术门槛和产业链复杂性,不是简单依赖运输就能解决的。 即便美国限制航班,中国也不太可能在短期内因航班受限而减少稀土出口,因为这些出口通常通过海运、陆运或第三国中转,而不是依赖直飞航班。简单说,这就像用“断了一条河流”来威胁掌控水源的大坝主,效果几乎微乎其微。 从战略角度看,穆勒纳尔的提议还存在另一个风险:可能激化中美关系。中美关系本身已经处于高度敏感状态,任何单方面的强硬措施都可能被北京视作挑衅。 限制航班表面上是经济手段,但在实际操作中容易被解读为政治和外交施压,这可能触发中国采取反制措施,从贸易、科技到外交多方面进行报复。对美国来说,这不仅无法达到施压目的,还可能让双方的紧张局势进一步升级,对全球经济和供应链造成连锁冲击。 更值得注意的是,美国内部对这种做法也存在不同声音。特朗普本人近年来虽偶有强硬表态,但在实际操作中一直采取更灵活的经济和外交手段。穆勒纳尔的建议明显带有政治化和冲动的特征,忽略了国际经济运作的复杂性。 美国政界对稀土问题固然关注,但真正有实质影响力的措施,需要考虑供应链多元化、国内稀土开采和回收能力的提升,而不是依靠限制航班这样表面上“刺激眼球”的手段。 回顾整个事件,不难发现这件事暴露了几个关键问题。第一,美国对中国在高科技领域的依赖仍然非常严重,尤其在稀土等战略资源上几乎处于被动状态。第二,美国政治人物有时容易通过夸张的手段来显示对华强硬,但缺乏科学、务实的执行方案。第三,单纯依靠限制航班来施压中国,不仅难以奏效,还可能反噬自身经济,增加全球供应链的不确定性。 从历史经验看,中美之间的博弈更多依赖长期战略布局,而非短期手段。比如,美国一直在尝试推动稀土供应链多元化,加大国内开采和加工能力,同时与澳大利亚、日本等盟友合作,建立更稳健的供应网络。 这些措施虽然见效慢,但却能从根本上降低对中国的依赖。而类似限制航班的临时措施,看似有“威慑力”,实际上更像是政治噱头,容易激化矛盾,却难以改变根本格局。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美议员放话:特朗普同意了,买俄油,中印加税500%
中国决定不再使用美国港口,并向特朗普政府开出罚单,最高税率提升78%,既然特朗普
【28评论】【3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