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俄国情是不同的。俄罗斯有粮有油,关起门来饿不死,日子能过,老百姓也没啥高指望。苏联散伙后,俄罗斯在科技创新上早就掉了队,也退出了世界一流的竞争圈。经济上,对能源出口的依赖比苏联时期严重。所以有人说,俄罗斯不过是个披着国家外衣的加油站。 麻烦看官老爷们右上角点击一下“关注”,方便您进行讨论和分享,感谢您的支持! 放眼2025年的世界格局,俄罗斯依旧维持着一种“靠天吃饭”的模式。所谓“靠天吃饭”,并不是指农业意义上的风调雨顺,而是它的国家经济很大程度依赖天赋资源。 俄罗斯的土地辽阔,粮食产量庞大。2025年的小麦产量预计达到8600万吨,其中出口大约4300万吨,占全球小麦贸易份额的五分之一左右。这使得俄罗斯在全球粮食市场上始终有一张底牌。 哪怕受到西方制裁,国内老百姓不至于缺粮,国家也能靠出口换取部分外汇。再加上能源出口,特别是石油和天然气,俄罗斯手里握有一张让欧洲和亚洲不得不考虑的“能源牌”。 许多欧洲国家依然要通过管道进口俄罗斯天然气,亚洲市场也在加大采购力度。就这样,俄罗斯虽然在国际舞台上四面楚歌,但凭借粮食和能源,还是能“活下去”。 然而,能活下去和能活得好完全是两回事。俄罗斯经济的最大问题就是单一化。石油和天然气出口占据国家财政收入的半壁江山,外加小麦等农产品出口,支撑着基本运转。可一旦国际油价下跌,俄罗斯财政就会瞬间吃紧。 苏联时代,虽然同样依赖能源,但工业体系至少还算完整,航空航天、机械制造、军工科研等方面都有竞争力。如今的俄罗斯,除了军工还能撑一撑门面,其他领域几乎全面落后。尤其在民用科技方面,差距越来越大。 高端芯片、精密机床、智能家电、医疗设备,这些日常所需的零部件和技术,俄罗斯不得不依赖进口。哪怕是最普通的家电核心部件,国产化率都不高。制裁一来,立刻暴露短板。 俄罗斯GDP的增长长期徘徊在1%左右,这样的增速几乎就是停滞。对于一个大国来说,这不仅意味着发展缓慢,更意味着它逐渐丧失了竞争的可能。放在老百姓的生活层面,表面上还能过日子:养老金按时发放,面包和食用油价格基本稳定,电和天然气供应不断档。 但年轻一代感受到的机会越来越少。互联网产业没有起色,制造业缺乏突破,就业岗位集中在传统行业和资源型领域。换句话说,在俄罗斯,能过日子不难,但想过上更好的日子,却看不到希望。 这也是普京长期执政下形成的社会心态。俄罗斯人普遍的心理是“生存优先、发展其次”。对他们来说,只要能保证温饱和基本社会福利,就已经可以接受。西方国家拿经济制裁当武器,但制裁对俄罗斯的打击更多是“让它发展不了”,而不是“让它活不下去”。 对俄罗斯社会来说,这样的局面并非不能忍受。苏联解体后那种混乱和崩溃的记忆还在,和那时候相比,现在的稳定已经算是一种“幸福”。所以老百姓对经济停滞容忍度很高,他们没有太多奢望,只希望日子能安稳过下去。 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中国。2025年的中国,最大的特点就是人口众多和制造业基础庞大。制造业增加值占GDP的26%左右,这在全球范围内是一个极其亮眼的数据。中国依靠制造业,不仅满足国内庞大的市场需求,还支撑着对外出口。 高铁、5G、新能源产业,这些代表新一代技术的领域,中国已经取得全球竞争力。无论是在非洲的基建项目,还是在东南亚的电动车推广,都能看到中国企业的身影。中国走的,是一条“用产业换地位,用创新求发展”的道路。 不过,中国的发展模式和俄罗斯完全不同。中国要保持经济的持续增长,离不开全球市场的支持。出口导向型经济结构决定了它必须和全球化紧密绑定。比如新能源产业,如果没有欧洲市场的需求,没有东南亚和南美的订单,中国的电动车和光伏产能就会面临巨大压力。 高铁和5G等技术,虽然在国内市场也能消化一部分,但真正的价值在于全球推广和技术标准的输出。这意味着,中国的发展高度依赖开放环境和国际合作,一旦全球市场收缩,或者外部环境恶化,中国的挑战就会陡然增加。 再看创新问题,中国目前在部分领域已实现突破,但整体上仍然需要不断投入。制造业规模虽然庞大,但利润率并不高,要保持竞争力,就必须在技术上持续进步。人工智能、先进芯片、航空发动机等关键领域,仍然是未来十年的攻坚方向。 相比之下,俄罗斯在这些方面几乎没有竞争力,它的科技体系在苏联解体后已经断层。即便在军工领域,俄罗斯依然强大,但民用科技完全无法拉动国家整体发展。
☔俄罗斯有没有翻盘的可能呢?先说结论,几乎没有,因为加拿大式的大俄才是咱们
【103评论】【7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