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市早苗将就参拜靖国神社作出回应高市早苗大概率会成为日本历史上首位女首相。她被认为是日本右翼代表人物之一,此前多次在对华议题上展现强硬立场。不过,在胜选后的记者会上,她表态希望避免让靖国神社问题演变为外交争议,并释放愿与中国坦率沟通、稳定区域安全的信号。
一、高市早苗成为首相对日本的国内影响
1. 政治右倾化加剧
高市早苗长期主张强化安保、提升军费、推动“经济安保”立法,并在历史、领土等问题上持保守甚至修正主义立场。若其政策主张全面落地,日本政治光谱将进一步右移,国内围绕宪法第九条、防卫预算倍增、安保政策调整等议题的争议也将升温。
2. 经济政策“扩张化”
她提出通过大规模财政支出和货币宽松来刺激经济,支持追加预算、提高公共投资,并鼓励央行维持低利率。这一扩张路线短期内或能提振需求,但也将加重日本本已高企的政府债务,并可能引发债券市场波动、日元贬值压力。
3. 社会与移民政策趋紧
高市早苗公开反对“移民国家”路线,主张优先挖掘女性、老年人及自动化潜力填补劳动力缺口,并收紧技能实习签证管理。若政策落地,外国劳动力流入将受限,在日华人及东南亚劳工群体首当其冲,部分行业“用工荒”或加剧。
二、高市早苗当选首相对中日关系的影响
1. 历史与台湾问题风险点
高市早苗曾称“将考虑参拜靖国神社的外交影响”,并暗示可在“台湾突发事态”上与美深度协作。尽管她在胜选后语调有所缓和,但中方仍担忧其若采取参拜、放宽对台交流等动作,将直接冲击中日四个政治文件的原则与共识。
2. 安保与海洋争端可能升温
她主张把防卫费提升至GDP的2%以上,强化南西诸岛(含钓鱼岛周边)部署,并推动日美澳印“四方机制”在安全、经济领域对华制衡。若日方在东海、台海加大军演或配合美方搞“联合干预”,中日海空对峙事件概率将上升。
3. 经贸与科技“去风险”延续
高市早苗曾主导《经济安保推进法》,对华半导体出口管制、外国投资者审查趋严。上台后预计会继续推动关键供应链“去中国化”,强化与美欧在芯片、稀土、数据流通上的协调,给中日正常贸易和产业链合作增添不确定性。
4. 对话渠道仍有望维持
尽管立场偏硬,她也在选后提到“愿意同中方坦率对话”“稳定区域安全环境”,并意识到自民党处于少数执政状态,需避免日美、中日关系同时紧张。中方则回应希望其“恪守政治文件、奉行理性政策”,为后续接触留下余地。若双方能重启高层经济对话、执政党交流机制,短期仍可防止关系失控。
三、综合评估
日本国内:高市早苗执政将带来更保守的安保与移民政策、更扩张的财政路线,社会右倾化趋势增强,但也会因少数执政面临国会协调难题,政策落地速度和幅度仍受制约。
中日关系:历史、台湾、安保等敏感议题出现摩擦的概率升高,尤其在靖国神社、台海安全、钓鱼岛巡航等方面存在“爆点”;但双方出于经济互需与地区稳定,也有保持沟通、管控分歧的动力,关系不至于立即“急冻”。
未来一段时期,中日互动可能呈现“底线竞争+有限对话”的胶着状态,具体走向取决于高市内阁是否言行克制、以及中美战略博弈的大环境。
日本在中国、俄罗斯和美国的钳制下,无论高市早苗政府言行多极端,也翻不起什么大浪。美国政府也不可能纵容它无底限地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