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和中国吵得最厉害的国家是澳大利亚?说白了,就是害怕自己变成咱们嘴边的肥肉。俄罗斯盯着欧洲下手,美国对着中国发狠,而中国如果想更强大,资源丰富的国家就是必争之地,而澳大利亚就是其中最大的一块。 这种依赖关系早成了公开的事实。中国买走了全球大约75%的铁矿,澳大利亚是这宗贸易里最主要的卖家。过去二十年,中澳双边贸易额从不到100亿澳元飙升到2350亿澳元,中国连续11年稳坐澳大利亚最大贸易伙伴的位置,贸易额几乎占了澳大利亚总额的三分之一。 但依赖从来都是把双刃剑。澳大利亚一边靠着对华资源出口赚得盆满钵满,一边又怕这种绑定会让自己失去主动权。它总担心哪天中国真要“动筷子”,自己就成了砧板上的肉,这种焦虑成了吵架的底色。 更拧巴的是,澳大利亚还想在中美之间找平衡,结果把自己摆成了尴尬的姿态。前几年的澳大利亚政府盲目跟着美国的步调,把经贸、投资这些纯商业的事全搞成了政治博弈。它接二连三对中国企业搞歧视性措施,在风塔、铁道轮毂这些产品上抡起“双反”大棒,1995年至今对中国发起的贸易救济立案就有87起,数量排全球第三。 中国自然不会坐视不理。中方在WTO框架下提起申诉,还对澳大利亚的大麦、葡萄酒等产品采取反制措施。2020年那波价值200亿美元的贸易措施里,葡萄酒关税直接涨到107%至212%,让澳大利亚葡萄酒对华出口从每年10亿美元跌到只剩1200万美元。 这一下就戳到了澳大利亚的痛处。它的葡萄酒根本找不到其他市场填补中国留下的缺口,经济上的疼直接转化成了舆论上的硬刚。可它忘了,这种对抗是双向的,自己的命脉早被绑在了中国市场上。 2025年10月的事儿最能说明问题。中国矿产资源集团直接叫停了以美元计价的必和必拓船货采购,这家澳大利亚的跨国巨头几乎代表了该国的矿产出口命脉。消息一出,澳大利亚总理阿尔巴尼斯立刻坐不住了,公开说这“令人失望”,反复强调铁矿出口对两国经济都重要。 这话听着实在矛盾。要知道,暂停采购的导火索是双方谈不拢价格,澳大利亚一直硬扛着抬价,压根没把中国拓展西非供应源的新选择当回事。以前中国依赖它,它有抬价的资本,现在中国有了备胎,它的底气自然就虚了,只能靠吵架刷存在感。 阿尔巴尼斯上台后其实想过缓和关系。他推动解决了中澳之间的大麦争端,又就葡萄酒、风塔等案件达成共识,希望消除贸易障碍。澳政府机构甚至主动建议终止对华风塔反倾销措施,明摆着是释放善意。 可骨子里的焦虑改不了。澳大利亚还是老想着既赚中国的钱,又跟着美国防着中国。它怕中国的资源需求从“刚需”变成“可选”,怕自己从“卖方市场”跌回“买方市场”,更怕在中美博弈里成了被牺牲的棋子。 这种心态让它的行为特别分裂。前一天还在WTO告中国的状,后一天就盼着和中国加强沟通。刚为贸易争端解决举杯,转头又在其他领域挑事。说到底,还是“肥肉怕被吃”的恐惧在作祟。 它清楚自己的短板。澳大利亚经济对资源出口的依赖度太高,中国又是最大的接盘侠。一旦中国减少采购,其他国家根本补不上这个缺口。2025年那次停购必和必拓铁矿,就直接让澳大利亚提振经济的算盘落了空。 中国驻澳大使肖千说过,中澳关系本质是互利共赢。这话点透了关键,可澳大利亚总把这种共赢想成“被拿捏”。它看不到中国的发展给它带来了多少红利,只盯着自己那点资源优势怕丢了控制权。 其实澳大利亚完全没必要这么拧巴。中国需要稳定的资源供应,它需要可靠的出口市场,这种互补性本是好事。可它偏要跟着别人起哄,把好好的合作搞成吵架,说到底还是自己的心态没摆正。 怕变成“嘴边的肥肉”本身就是个伪命题。中国从来不是靠强取豪夺发展的,合作共赢才是一贯的路子。澳大利亚要是能想通这一点,少点焦虑多点务实,根本犯不着天天吵来吵去。 信源: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中澳在世贸组织框架下就葡萄酒等争端达成解决共识》
搞定了俄罗斯的铁矿,应该就是中国敢叫板澳大利亚的原因。据俄罗斯官方公布数据,铁矿
【40评论】【72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