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4年20岁的知青张志远壮了壮胆直接闯进寡妇胡庭秀的家里,他将自己随身携带的被褥扔在床上,这一幕让一旁正在给孩子穿衣服胡庭秀惊呆了,张志远万万没想到,这一夜就此改变了他的一生。[无辜笑] 当时张志远20岁,下乡快两年了,他不会干农活,插秧总是歪歪扭扭,挑粪桶走不了几步就得歇,一个月挣七八十个工分,换成粮食只够吃个半饱,同来的几个知青,有人托关系开病假条回了城,有人得了关节炎天天喊疼。 胡庭秀30出头,丈夫前年在煤矿塌方事故里没了,她一个人带两个娃,大的7岁,小的才4岁,白天下地干活,晚上回来还得做饭喂猪,孩子生病没钱看,只能硬扛,队里分的口粮不够吃,她自己常常只喝稀饭。 两人住到一起后,生活确实发生了变化,张志远力气大,能帮着挑水劈柴,他的知青口粮补贴也能多添点米,胡庭秀会做饭,知道哪种野菜能吃,怎么用最少的油做出三个菜。 生产队长找他们谈过话,说这样不合适,让他们去公社办个手续,但那年头办结婚证要单位证明、户口本、介绍信,张志远的户口还在成都,胡庭秀是农村户口,根本办不下来,队长看他们确实是过日子,也就睁一只眼闭一只眼了。 村里人的闲话持续了大半年,有人说张志远是图便宜,有人说胡庭秀不要脸,两人都不回应,该干活干活,该过日子过日子,慢慢地看着他们家的孩子穿上了补丁整齐的衣服,能按时吃上饭,议论声就少了。 张志远开始教两个孩子认字,他从成都带来几本小学课本,晚上在煤油灯下一笔一划地教,大娃学得快,半年就能读报纸了,胡庭秀给他做了双布鞋,鞋底纳了一千多针,穿着特别跟脚。 1978年知青返城政策下来了,公社通知张志远可以回成都,安排进工厂或者街道企业,这消息在知青点传开,大家都羡慕他,纷纷托关系想早点走。 那天晚上胡庭秀炒了个鸡蛋,这是家里攒了一周的蛋,她说回城是好事,城里有工作有前途,别为这个家耽误了,张志远没说话,吃完饭就出去了。 第二天他去公社说不回城了,要留在农村,公社干部以为他疯了,这可是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机会,张志远只说了一句:家里离不开我。 返城通知书被他压在箱底,再也没拿出来过,后来有人问起,他说回城一个人住筒子楼,吃食堂,不如在这里有个家。 之后的日子平淡琐碎,1980年包产到户,他们家分了三亩地,种水稻和油菜,张志远学会了犁田,胡庭秀学会了打农药,两个孩子慢慢长大,大的考上了县城高中,小的学了木工手艺。 1990年代村里人陆续外出打工,他们也去过一次广州,在服装厂干了半年就回来了,张志远说城里节奏太快,还是种地踏实,他们把地包给别人种,自己在家养了十几只鸡,种些蔬菜。 2010年以后农村政策好了,新农合看病能报销,养老金每月也有一百多块,他们翻修了老房子,装了太阳能热水器,小儿子在镇上开了家具厂,日子过得不错。 这个故事没什么传奇色彩,两个在困境中的人相互扶持,然后一起走过了几十年,没有轰轰烈烈的爱情,没有惊天动地的选择,就是最普通的日子,一天一天地过。 网友们感慨万千: “这哪是什么爱情故事开头,分明是两个苦命人在绝境里搭伙活下去的选择,看得人心酸又感动。”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不理解,那时候饭都吃不饱,谈爱情太奢侈了,这就是最朴实的生存智慧,先活下来再说。” “撕掉返城通知书这个决定真的太爷们儿了!多少人能做到?这是一诺千金,用一辈子来负责。” “最好的婚姻不就是互相扶持吗?他们从困难中一起熬过来,感情比现在很多快餐爱情牢固多了。” “特殊年代的特殊婚姻,但结局很温暖。老爷子没后悔,说明他求仁得仁,得到了自己最看重的东西。” 如果换作是你,面对返城的机会和需要你的家人,你会如何选择,是选择个人前途,还是坚守责任? 官方信源:中国国家图书馆·中国记忆项目中心
74师覆灭后,打扫战场的结果把粟裕吓一跳,陈毅:俘虏一个不准放。孟良崮一战后,国
【3评论】【3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