卫青去世后,卫氏家族被汉武帝诛杀,刘彻:他帮我平匈奴,我却杀他全家。 “史书凌轩阁”聊聊西汉那场令人唏嘘的家族悲剧。主角是两位名声显赫的人物:大将军卫青,和他的外甥、太子刘据。 要理解这件事,得先看看卫青是怎么崛起的。 卫青的出身很低微。他本是平阳公主府上的一个奴仆,姐姐卫子夫是府里的歌女。命运的转折点发生在汉武帝刘彻来看望姐姐平阳公主时,他看中了卫子夫,将她带入宫中。卫子夫后来得到汉武帝的宠爱,生下了皇子刘据,并被立为皇后。 卫青作为皇后的弟弟,从奴仆变成了皇亲国戚。但这只是给了他一个机会。他真正的地位,是靠自己的军事才能打出来的。当时汉朝最大的威胁是匈奴。汉武帝一改之前的和亲政策,决心用武力解决边患。 卫青被任命为将军,带兵出征。他表现出非凡的军事天赋,多次率领大军深入漠北,重创匈奴,收复了河套地区,立下不世之功。他从车骑将军一路升到大将军,被封为长平侯,地位尊崇无比。 他的外甥霍去病更是军事天才,少年英雄,封狼居胥,战绩辉煌。卫氏家族一时权倾朝野,有句话叫“生男无喜,生女无怒,独不见卫子夫霸天下”,说的就是卫家的鼎盛。 这一时期,卫青是汉武帝最倚重的将领,也是太子刘据最坚实的后盾。有这样一个战功赫赫、谨慎谦和的舅舅在,太子的地位看起来稳如泰山。 但月满则亏,盛极而衰。转折点随着几个关键人物的去世而来。 首先是年轻的外甥霍去病英年早逝。这对汉朝军界和卫氏家族都是一个巨大损失。接着,卫子夫皇后年老色衰,在宫中的影响力逐渐下降。而最大的打击,是公元前106年,大将军卫青病逝了。 卫青的死,好比一棵遮风挡雨的大树倒了。太子刘据失去了最有力的保护伞。朝廷的权力格局出现了巨大的真空。 与此同时,汉武帝刘彻进入了晚年。晚年的汉武帝和年轻时那个雄才大略的帝王有了很大变化。他常年追求长生不老,变得多疑、暴躁,尤其害怕有人觊觎他的皇位,包括自己的儿子。 他对太子刘据也开始不满。刘据的性格比较宽厚,对汉武帝的严刑峻法时常劝谏,父子间产生了隔阂。而朝廷里一些对卫氏家族和太子不满的势力,开始蠢蠢欲动。 一个关键人物出现了,他叫江充。江充是汉武帝身边的宠臣,担任直指绣衣使者,负责督察贵戚近臣。他与太子刘据有过节,害怕太子将来即位后会收拾自己。于是他决定先下手为强。 公元前91年,汉武帝病重。江充趁机进谗言,说皇帝的病是因为有人用“巫蛊”之术诅咒他。巫蛊,就是用木偶人埋在地下诅咒仇家的迷信行为,在当时是重罪。汉武帝在病中疑神疑鬼,就授权江充彻底查办。 江充带着人到处挖地找木偶,先从失宠的妃嫔那里挖起,最后直接挖到了太子东宫。他声称在太子宫里挖出了桐木人。 刘据又惊又怒。他知道自己被陷害了,但当时汉武帝在甘泉宫养病,消息不通。他害怕自己会像前朝那些被废黜的太子一样被杀掉。在极度恐慌中,他采纳了老师的建议,决定起兵自卫,诛杀江充。 太子杀死了江充,但他调动军队的行为,被政敌渲染为“造反”。消息传到汉武帝那里,他被激怒了,认为太子果然要谋反,于是派丞相刘屈氂率兵镇压。长安城内爆发了一场混战,死了数万人。最后太子兵败,逃出长安,不久后被迫自杀。 太子死了,但风波并未平息。汉武帝的怒火需要更多的鲜血来平息。作为太子的母族,卫氏家族成了首要的清算目标。 卫青已经去世多年,但他的家族还在。汉武帝下令,将卫青的长子,袭爵长平侯的卫伉,以牵连进巫蛊案的罪名处死。这等于将卫青的嫡系继承人连根拔起。卫氏家族的其他成员也遭到清洗,势力被彻底铲除。 曾经显赫无比的卫家,就这样在血雨腥风中崩塌了。 现在我们回到最初的问题:汉武帝为什么要这么做?他难道不记得卫青为他立下的汗马功劳吗? 他当然记得。但晚年的汉武帝,心理已经发生了变化。在他的心中,当前最大的威胁已经不是匈奴,而可能动摇他皇权的势力。太子起兵,触碰了他最敏感的神经。 为了保证自己的地位,他必须进行最残酷的清洗,斩草除根。任何与太子有密切关联的势力,尤其是外戚,都必须清除。 卫青的功劳属于过去,而眼前的权力威胁才是实实在在的。在冷酷的帝王心术面前,过去的功劳和情分,是可以被牺牲的。 这不仅仅是卫青一个家族的悲剧,更是古代皇权制度下常见的悲剧。外戚家族因后妃而兴,与太子命运捆绑。一旦太子失势,整个家族便如大厦倾覆,难以幸免。 卫青一生谨慎,战功卓著,对汉武帝忠心耿耿。他大概永远不会想到,自己死后多年,家族会落得如此凄惨的下场。他的命运,深刻地揭示了在那个至高无上的皇权面前,个人的功绩和家族的荣耀,是多么的脆弱和不堪一击。 这是一场没有赢家的悲剧。汉武帝失去了儿子和妻子,也失去了卫青这样忠臣的家族,晚年只能在悔恨中度过。而卫氏家族,则成了斗争中惨烈的牺牲品。
卫青去世后,卫氏家族被汉武帝诛杀,刘彻:他帮我平匈奴,我却杀他全家。 “史书凌轩
放点糖呗
2025-10-05 11:41:03
0
阅读: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