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大股东减持成为市场焦点。这类负面消息若快速传播形成共振,极易引发市场大幅下跌,节后需重点防范减持潮可能导致的短期杀跌风险。
长期以来,规范减持的呼声颇高。知名学者刘纪鹏便多次呼吁加强监管,他认为A股并非无法走出牛市,而是每次牛市初现端倪,就被大股东的减持行为“扼杀”,长此以往,市场很难形成具有持续性的牛市行情。
投资界人士林园近日也对此表态,观点更为直接:“对于大股东减持的股票,投资者应尽量回避。我们无法判断其减持的真实原因,但连公司所有者都缺乏信心,这样的上市公司很难获得市场信任;此外,那些频繁进行股权质押、近乎将公司‘抵押出去’的行为,同样令人难以理解。”他的看法直指核心——无论减持理由为何,若上市公司未能将融资切实用于回报市场,任何形式的减持都不应被提倡。现实中,部分大股东为追求自身利益而忽视中小投资者权益,此类行为亟需监管层出台更严格的规范与约束,否则减持现象恐将持续泛滥。
从近期数据来看,大股东减持的规模不容忽视:每周发布减持公告的上市公司不少于150家,单月内完成减持的公司也超百家。值得注意的是,股价涨幅越大,减持行为往往越密集,本轮市场中表现强势的个股,几乎都发布过减持公告,大股东普遍选择在股价高位套现离场。
不过,对大股东减持也需理性看待、区别对待:
• 对于财务状况稳健、盈利能力强劲的公司,减持通常仅影响短期股价,不会改变长期走势,投资者可利用短期利空带来的调整机会,考虑逆向布局;
• 对于质地较差的上市公司,任何减持行为都需高度警惕,尤其是清仓式减持,往往意味着更大的风险,投资者应坚决规避。
综上,市场各方均呼吁监管层进一步加强对大股东减持的规范,杜绝股市沦为少数人“提款机”的现象,切实维护市场公平与中小投资者权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