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乐死:给生命最后的体面, 为何如此艰难? 当人大代表刘贵芳提议开放安乐死时

兮姐速探 2025-10-04 17:08:57

安乐死:给生命最后的体面, 为何如此艰难? 当人大代表刘贵芳提议开放安乐死时,她说出的不仅是绝症患者的心声,更是无数目睹亲人被病魔折磨的家庭的渴望。让生命自主选择终点,这本该是最基本的尊严,却在现实中被层层利益和伦理争议裹挟,寸步难行。 支持安乐死,从来不是“不珍惜生命”,而是“更尊重生命的质量”。那些晚期癌症患者,在ICU里插满管子,忍受着化疗的剧痛,连吞咽一口水都成奢望时,“活着”早已不是希望,而是无尽的煎熬。他们的尊严被病痛碾碎,亲人则在日夜守护中耗尽心力——既要面对随时可能失去的恐惧,还要承担天文数字般的医疗费,最终往往落得“人财两空”。安乐死的意义,就在于让他们能在清醒时,带着最后的体面与世界告别,也给疲惫的家庭一个喘息的出口。 然而,反对的声音同样尖锐。医院、药厂的利益考量显而易见——晚期治疗是医疗体系的重要营收来源,安乐死的开放无疑会触动这部分蛋糕。但更核心的争议在于伦理风险:如何界定“绝症”?如何确保患者的决定是完全自愿的?会不会出现因家庭压力或经济困窘而被迫选择的悲剧?这些担忧并非没有道理,却不能成为剥夺患者选择权的理由。通过严格的法律程序、多重医疗评估和心理干预,这些风险完全可以被规避。 事实上,安乐死的合法化在全球已不是新鲜事。荷兰、比利时、瑞士等国早已建立成熟的制度,既保障了患者的自主权,也有效防范了滥用。我国台湾地区也于2021年通过了“安宁缓和医疗条例”,允许晚期患者拒绝无效治疗。这些经验都证明,在严谨的框架下,安乐死完全可以实现“尊严死亡”与“风险控制”的平衡。 生命的终点,不该只有痛苦和被动。开放安乐死,是文明进步的体现,更是对“以人为本”的最好诠释。我们期待有一天,每个生命都能被温柔以待——无论是来到这个世界,还是离开这个世界。

0 阅读:7
兮姐速探

兮姐速探

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