快讯!快讯! 荷兰突然宣布了! 10月3日,荷兰首相斯霍夫公开表态,要说服匈牙利同意欧盟第19轮对俄制裁。如果说服不了,就得想别的办法绕过去。 第19轮制裁方案瞄准俄罗斯核能领域,拟禁止欧盟企业为俄核电站提供零部件和技术服务。这触及匈牙利核心利益——其帕克什核电站由俄原子能公司扩建,项目金额125亿欧元,60%设备需俄方提供。这种直接冲击,使匈牙利成为“天然反对者”。 更复杂的是制裁边际效应,前18轮制裁使欧盟对俄贸易额下降68%,但俄罗斯通过哈萨克斯坦、吉尔吉斯斯坦等第三国转运,仍有30%商品流入欧洲。这种“制裁渗漏”现象,削弱了新轮制裁的实际意义。 斯霍夫的强硬立场根植于三重考量:首先,荷兰是欧盟第二大天然气进口国,2024年仍从俄购买190亿立方米天然气,急需寻找替代源;其次,鹿特丹港失去俄原油转运业务后,年损失达18亿欧元;最关键的是政治资本——荷兰即将担任2026年欧盟轮值主席国,需展现领导力。 更深层的是军工利益,荷兰光刻机巨头阿斯麦被俄列为反制目标,斯霍夫需通过强硬姿态保护关键技术。这种经济安全与政治利益的交织,使其成为制裁派急先锋。 欧尔班政府手握三张王牌:首先,帕克什核电站供应匈牙利56%电力,关停将导致经济瘫痪;其次,匈牙利在欧盟预算中净受益额占GDP的3.5%,可用财政拨款作为谈判筹码;最关键的是政治支持率——其政党在民调中领先反对派15个百分点,有底气对抗压力。 更精妙的是法律武器,匈牙利援引《欧盟运行条约》第194条,主张能源安全属成员国专属权限。这种合法抗辩,使简单多数表决难以适用。 斯霍夫所称的“其他办法”包含三种可能:启动强化合作机制(至少9国参与即可实施),将制裁范围缩小至核燃料而非核电站,或通过北约框架对俄实施平行制裁。这些方案均试图规避一票否决制。 但每种方案都有缺陷,强化合作可能造成欧盟分裂,缩小范围会削弱制裁效果,北约框架则涉及土耳其同意问题。这种两难处境,反映欧盟决策机制的制度性困境。 柏林与巴黎态度暧昧。德国西门子曾参与俄核电站建设,法国电力公司正与俄谈判核废料处理协议,这些商业利益使其不愿过度施压。但另一方面,又需维持制裁统一战线。 更现实的是能源转型成本,若全面禁运俄核技术,德法核电站改造成本将达400亿欧元。这种经济账,迫使两国在强硬与务实间走钢丝。 更致命的是金融手段,俄国家财富基金持有120亿欧元匈牙利国债,若抛售将引发匈国债危机。这种经济捆绑,使欧尔班难以彻底倒向制裁派。 波兰、罗马尼亚强烈支持新制裁,因其正在建设美国AP1000反应堆,可替代俄技术;但捷克、斯洛伐克犹豫不决,其核电站与俄系设备兼容性达70%。这种技术路径依赖,决定政治立场。 更深远的是安全焦虑,中东欧国家担心若制裁导致俄报复,自己将首当其冲。这种“前线国家心理”,使它们比西欧更谨慎。 匈牙利积极发展对华关系,获得180亿美元投资承诺。若欧盟制裁导致俄中走近,匈牙利可能成为“一带一路”对接俄市场的枢纽。这种地缘经济算计,影响其投票行为。 更敏感的是技术合作,中俄正在讨论核电站联合研发,若欧盟制裁推动两国技术联盟,将重塑全球核能格局。 2003年伊拉克战争时,欧盟曾因内部分裂导致共同外交失败。当前情境类似:重大安全议题遭遇成员国否决,暴露集体行动困境。但不同在于,此次涉及直接经济代价,而非单纯政治分歧。 更相近的是2015年难民危机,当时德国强行推动配额制,导致中东欧国家集体反抗。这种强制整合的失败经验,警示斯霍夫需谨慎行事。 10月20日欧盟峰会将进行首轮表决,11月需完成法律文本起草,12月提交欧洲议会批准。这些程序性障碍,给反对者提供多个阻击点。 最敏感的是北约峰会。若美国能在北约框架达成对俄核能制裁,将极大削弱匈牙利否决意义。但这种跨机构合作,需要克服土耳其等新障碍。 欧洲审计院报告显示,前18轮制裁仅使俄GDP下降2.3%,且其通过能源涨价弥补损失。若第19轮制裁不能切断俄与亚洲的金融联系,实际效果可能有限。 更根本的是全球格局变化,金砖国家扩员至18国,这些国家占俄贸易比重升至68%。这种经济重心转移,使欧盟制裁越来越像“区域性措施”。 斯霍夫与欧尔班的较量,表面是制裁方案之争,实则是欧盟未来方向的抉择。当荷兰试图用“绕道”打破否决权时,她挑战的不仅是匈牙利,更是欧盟赖以存在的共识原则。这种强制整合的尝试,可能加速而非延缓联盟裂痕。 这场博弈最深刻的启示在于:在大国竞争时代,经济制裁已从战术工具演变为战略试金石。它既检验联盟凝聚力,也暴露各自战略底线。当欧盟各国在制裁俄罗斯的棋盘上挪动棋子时,他们真正较量的,是谁能在这个多极世界中找到新的平衡点。 信息来源:荷兰首相称不排除绕过匈牙利通过对俄制裁 界面新闻2025-10-04 06:54
快讯!快讯! 荷兰突然宣布了! 10月3日,荷兰首相斯霍夫公开表态,要说服匈
易云的世界
2025-10-04 09:46:27
0
阅读:6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