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国庆假期期间,美国政府因两党预算僵局再度停摆,43万联邦雇员被迫无薪休假,国家公园、博物馆等公共机构关闭。此次停摆正值中美关系敏感期,中国已连续18个月减持美债,持仓规模降至7307亿美元,创2009年以来新低。数据显示,2025年1-7月中国累计减持美债超1200亿美元,相当于美国全年国防预算的1/4,这直接导致10年期美债收益率突破4.8%,创16年新高。 美国两党围绕医保补贴的博弈已持续14个月,共和党提出的临时拨款法案因削减医疗补助遭民主党否决。历史数据显示,2013年政府停摆16天导致美国经济季度增速下降0.5%,而本次停摆若持续两周,预计将造成2100亿美元经济损失。更严峻的是,美国联邦债务已达37万亿美元,利息支出占财政收入的25%,停摆加剧了市场对美债违约的担忧,信用违约互换(CDS)价格飙升至2008年金融危机水平。 中国减持美债与增持黄金形成鲜明对比,央行连续10个月增持黄金至7383万盎司,价值超1300亿美元。这种"去美元化"战略正在改变全球资本流向,2025年二季度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CIPS)交易量同比增长47%,覆盖111个国家。当中国不再为美债兜底,美国不得不面对现实:2025财年财政赤字预计达1.6万亿美元,若失去中国这个最大外部买家,其融资成本将飙升30%以上。 个人认为,美国政客将停摆归咎于中国是转移矛盾。数据显示,美国每年因政府停摆损失的GDP占全球总量0.3%,而中国通过减持美债每年可减少约240亿美元资本损失。这场博弈本质是金融话语权争夺——当中国持续减持,美国国债市场从"安全资产"变为"风险资产"的趋势不可逆转。正如高盛警告,若美债外国持有比例跌破25%,其融资成本将失控,这正是当前中美博弈的关键转折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