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一公也曾一针见血地指出:“中国留学生宁愿在美国平庸,也不愿回国高光!”原来中国从来都不缺“精英人才”,只是这些人全跑光了...... 施一公说这话可不是站着说话不腰疼,他自己就走过一趟留美又归国的路。1990年初,他以清华生物系第一的成绩拿全额奖学金赴美,那会儿压根没想着回来。 他早年对祖国没太多留恋,根源在1987年的一场意外。父亲车祸后送医,血压心跳都正常,就因为差500元押金,医院愣是不抢救。等钱凑齐,人早就没了,这事让他心里堵了满肚子怨气。 到了美国,更窝火的事跟着来。聚会时有人不愿承认自己是中国人,好像这身份多丢人。他看着就气,直接顶回去:“咱有五千年文化,穷点咋了?” 更让他屈辱的是歧视。去欧洲散心,持中国护照签证费最贵,被盘问半天。伦敦机场入境,白人直接放行,到他这儿就翻包检查,让后面的人绕着他过。这口气憋得他难受,暗下决心要争口气。 美国媒体还一个劲妖魔化中国,西藏、申奥这些事全被歪曲报道。他每天看《华盛顿邮报》,越看越不平衡,1992年就打定主意:学成必须回国。 后来他在普林斯顿混得风生水起。35岁拿终身教授,500平米实验室,近50万美元启动经费,哈佛、MIT都来挖他。学校为留他,直接给涨工资、资助买房,条件好到让人眼红。 可2006年清华一召唤,他二话没说就应了。妻子也支持,第二天就给清华答复。普林斯顿想让他停薪留职,他直接拒绝,说全职回国贡献更大。 2008年他回到清华,发现当年同届一千六七百清华生留美,大多没回来。他去美国药企参观更揪心:干活的全是北大清华的精英,学识远超白人老板,却满足于打工,压根没想过突破。 他特不认同这种“知足常乐”。顶尖人才把才智耗在平庸岗位上,这不是浪费吗?于是他不仅教书,2018年还辞了清华副校长,牵头办起西湖大学。 这所大学80%以上师资是海归,他就是想搭个平台,让回国的人才有地方“高光”。现在教育部数据摆着,超八成留学生学成回国,哪是“全跑光了”? 施一公的较真,其实是恨铁不成钢。他见过祖国落后时的憋屈,也享过国外的优渥,却始终记得“一心为公”的名字寓意。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为什么很多中国籍留学生,回中国内地后,都不快乐?
【19评论】【40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