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志愿军开会,彭德怀大喊了一声:“黄朝天,你给我站起来!”违反命令的黄朝天心中一沉,彭德怀又说:“你干得好!” 彭德怀那声突然的喝问,让20军58师师长黄朝天的后背瞬间浸满冷汗。 在场的指挥员都知道,彭德怀治军极严,第五次战役刚结束,正是复盘教训、整肃纪律的时候,“违抗命令”这四个字,在旁人看来几乎是“铁板钉钉的错”。 可当黄朝天硬着头皮起身,准备接受批评时,彭德怀却话锋一转,当着所有人的面说“你干得好”,这一反转背后,不只是一场阻击战的胜利,更是黄朝天几十年革命生涯里“敢扛事、不唯上”性格的必然结果。 很少有人知道,黄朝天能在朝鲜战场做出“抗命”的决定,早在二十多年前就埋下了伏笔。1929年,16岁的黄朝天在江西弋阳参加了方志敏领导的红军,跟着部队在闽浙赣苏区打游击。 那时候条件苦,缺枪少弹,还常被国民党军围追堵截,每次遇到危急情况,方志敏总说“打仗要灵活,不能抱着死规矩”。 有一次部队被围在怀玉山,按原计划要硬冲突围,黄朝天却发现山后有一条猎人走的小路,他冒着风险带着侦察兵探路,最后领着部队从这条小路安全转移,还缴获了敌人的补给。 从那时候起,“看实际情况办事”就成了他带兵的准则,哪怕后来到了新四军,参加孟良崮战役、淮海战役,他也总说“命令要听,但战士的命更要保”。 1950年11月,黄朝天带着58师入朝时,部队刚打完解放舟山群岛的战役,连休整的时间都没有。 入朝第一战就是长津湖,当时58师负责攻打下碣隅里外围的1071高地,天寒地冻,战士们穿着单衣,连干粮都冻成了硬块。 黄朝天没让部队硬攻,而是带着参谋在雪地里趴了一夜,摸清了美军的火力点分布,然后用“小兵群突击”的办法,让战士们分批次从不同方向摸上去,硬是在零下30度的天气里,用刺刀和手榴弹拿下了高地。 那时候他就常跟下属说:“咱们装备不如人,要是再死搬命令,不是打仗,是送命。” 所以到了1951年5月的华川阻击战,黄朝天的“抗命”其实一点都不意外。当时总部下令58师撤退休整,可他带着部队走到半路,发现美军的坦克车队正沿着公路往华川方向赶。 华川是志愿军主力转移的必经之路,要是被美军占了,几万战友就会被堵在北汉江畔。 黄朝天没犹豫,当即下令部队掉头,可全师打了这么久,能战斗的只剩九千多人,子弹还不够每人50发,重武器只有二十几门迫击炮,跟美军的机械化部队比,根本不是一个量级。 他没跟战士们喊口号,而是把全师的营连干部叫到一起,指着地图说:“现在撤,后面的战友就被包饺子了,咱们58师就算打光,也得把这条路守住。” 说完他把自己的马杀了,分给伤员和新兵,自己则跟战士们一起吃炒面、挖工事。 有天晚上美军轰炸得厉害,师部的山洞塌了半边,警卫员把他往外面拉,他却挣脱了,说“我走了,战士们更慌”,硬是在漏雨的洞里守了一夜,天亮就带着参谋去前线查阵地。 341高地的争夺战最激烈的时候,173团8连的战士快打光了,连长派人来求援,黄朝天身边只剩一个警卫排。 他没把警卫排全派上去,而是亲自带着几个人,扛着弹药往阵地上冲,路上遇到美军的巡逻队,他带头趴在雪地里,等巡逻队过去才继续往前。 到了阵地,他看到战士们冻得连枪都握不住,就把自己的棉大衣脱下来给伤员,自己裹着一块破毯子,跟战士们一起扔手榴弹。 后来战士们回忆,那时候黄朝天的手冻得肿成了馒头,却还笑着说“再坚持坚持,主力撤远了咱们就赢了”。 其实那时候志愿军总部也在焦急等待消息,因为美军飞机封锁,情报传递慢,根本不知道华川的危急情况。 直到联络参谋突破封锁赶到华川,看到阵地上的情景,才明白黄朝天为什么敢抗命,战士们的工事是用冻土和尸体堆起来的,炊事员在炮火里给前线送热汤,伤员们咬着牙往枪膛里压子弹,没人退缩。 联络参谋把这些情况汇报给彭德怀时,彭德怀拿着电报看了半天,说“这样的指挥员,抗命也该赏”。 总结大会上,彭德怀不仅没批评黄朝天,还让他给在场的指挥员讲华川的经验。黄朝天没讲什么大道理,只说“我是农民出身,知道庄稼得一棵一棵种,战士也得一个一个护着,命令再好,要是让战士白白送死,那也不是好命令”。 这话让在场的人都红了眼,因为大家都知道,志愿军能在朝鲜战场站稳脚跟,靠的就是这样把战士当亲人的指挥员。 后来黄朝天还参加了上甘岭战役,1953年回国后,他又去了西北,在新疆建设兵团搞生产,依然保持着务实的作风,跟战士们一起开荒、种粮。 有人问他,当年抗命就不怕被处分吗?他说“怕,但更怕对不起那些跟着我打仗的兄弟”。 黄朝天的故事,从来不是“抗命英雄”的简单叙事,而是一个老革命对“责任”两个字的理解,所谓指挥,不是照着命令念,而是把每一个战士的命扛在肩上,把战场的实际放在心里。
参与铁原阻击战的三位铁血师长,都是谁?他们又是什么军衔?“1985年8月15日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