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个事 我一直不敢说 我发现皮衣哥帮安娜回家这事,有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就是她现在已回中国四天了,从刚开始的认生怕事,到现在的融入中国的环境,但是当她长大后见到 当时巴基斯坦的生活照片时,会怎么想?要是她问起生母和外婆,李超群该咋说呢? 前阵子刷到安娜过安检时用中文喊“爷爷”的视频,评论区3万多点赞,全在说“太暖了”“终于认祖归宗了”。我一开始也跟着感动,觉得这孩子适应得真快,没白让皮衣哥折腾五个月。可后来刷到有人提美国“贺梅案”,说养父母当年也是拼命让贺梅学英语、断中文,我突然就懵了——这事儿,咋越琢磨越不对味呢? 你们想啊,安娜在巴基斯坦长大,吃咖喱、说乌尔都语,那是她从小的习惯。刚回国四天,就从不敢说话变成会喊“爷爷”,看着是进步,可这不就跟把一棵长在沙漠里的小苗,硬挪到水田里头吗?我朋友家有个混血娃,爸爸是法国人,妈妈是中国人,之前强行让娃只说中文,结果娃跟爸爸视频时都不敢开口,最后还得找心理医生。说实话,这种“急着改过来”的劲儿,哪是帮孩子,更像在抹掉她之前的生活啊! 还有个细节特有意思,伊斯兰堡华人商会知道安娜要回国,特意跟航空公司说要安排乌尔都语空姐。当时好多人夸“太给力了”“考虑得真周到”,我本来也这么觉得,直到跟做跨境教育的表姐聊天,她一句话点醒我:“这哪是贴心,分明是怕孩子路上闹,怕文化差异搞出麻烦,本质是对‘不一样’的焦虑。” 聊完文化的事,再说说更让人头大的——监护权。之前看到有人说,安娜外婆是收了55万卢比才同意放人的,我当时就惊了:“不是吧?这算啥?监护权买卖?”后来查了下中巴两国的法律,说监护权转移得经过法院裁定,还得符合《海牙公约》,可安娜这事,全程都是皮衣哥跟外婆协商,连法院的影子都没提。 我有个发小,前两年想帮在加拿大的姐姐接回外甥,光是准备材料就跑了使领馆八趟,一会儿要亲属关系证明,一会儿要监护权公证,最后因为姐姐前夫不签字,硬是没办成,发小当场在使领馆就绷不住了,哭着说“咋这么难”。对比下来,李超群这事儿也太顺了,顺得让人心里发毛——民间力量这么厉害,能跳过法律流程,那以后要是有人钻空子,咋办? 更离谱的是,李超群居然在监护权文件上把自己名字写在姑姑后面,美其名曰“柔性监护”。我晕,这是你亲闺女啊!连自己的监护权都要让出去,以后安娜要是问“为啥姑姑的名字在你前面”,咋回答?总不能说“为了让你回来,爸爸只能这样”吧?这也太委屈孩子了! 最让我难受的是个小细节:安娜在学校做中文自我介绍,卡壳的时候,没写爸爸李超群的名字,而是用拼音写下“bàba”,还画了个皮衣哥的背影。看到这我真绷不住了——孩子心里清楚,是谁把她接回来的,可她又得学着认“中国爸爸”“中国家人”,这不是逼着她在两个身份里选吗? 之前跟小区里的张阿姨聊天,她孙子是中美混血,每次视频跟美国爷爷说英语,张阿姨就不高兴,说“你是中国人,得说中文”。结果孩子现在跟爷爷视频都不敢说话,怕奶奶生气。你看,大人总觉得“选一边就对了”,可孩子哪懂这些,他们只知道谁疼自己、谁帮过自己。安娜现在学中文、跟爷爷奶奶亲,可等她长大,看到巴基斯坦的照片,会不会问“我小时候为啥在那住”?到时候咋跟她说清楚这一堆事儿? 总之,我觉得安娜长大以后,会记得巴基斯坦的生活,要是她问起生母和外婆,李超群该咋说呢?但是人也会长大的,到时她也大了,可能会理解这些吧!
大家小时候都这么虎的吗!
【2评论】【1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