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琼崖纵队出现在四野官兵面前时,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2万多名战士,全身穿的破破烂烂的,很多人都还穿着历经沧桑的红军军装,有的人甚至还打着赤脚。 1950年4月,地点在海南岛北部的玉包港。 四野大军刚刚完成登陆,准备向岛内纵深推进,突然从山岭里冒出来一队人马,步伐整齐,眼神坚毅。 可是他们的打扮,跟正规军那身干净利落的军装完全对不上。 有人穿着打满补丁的灰布衣,有人脚上连双鞋都没有,赤脚踩在碎石上都不带皱眉头的。 更有甚者,身上还穿着当年的红军军装,早就褪了色,袖口磨得都看不清原样了。 四野的兵懵了,这谁啊?可一打听,傻眼了——琼崖纵队!这就是那个“二十三年红旗不倒”的传奇部队? 事情还得从更早说起。1927年,“四二二事变”把琼崖的革命彻底打散了。 那会儿,国民党突然翻脸,抓了2000多人,干掉了500条命,光是共产党员就牺牲了200多个。 琼崖的共产党人没退,他们直接扎进了深山老林,琢磨着怎么搞武装斗争。 那年9月,他们在椰子寨打响了琼崖武装斗争的第一枪,700多人分成11路军,硬是把一场暴动打成了建军仪式。这就是琼崖纵队的前身。 可惜,第一批领导人杨善集、陈永芹都在战斗中牺牲了。后来撑起这支队伍的,是冯白驹。 说实话,这支队伍一开始就是在绝境里挣扎出来的。他们没有后方、没有补给、没有外援。 最困难的时候,几十个人躲在母瑞山上啃树皮、吃野菜,硬是熬过了八个月,最后突围时只剩25个人。 你可能以为,这事儿就这么熬过去了就完了。其实没那么简单。 从1932年开始,他们跟党中央彻底失联,整整五年,没人知道这支队伍还活着。 他们在岛上打游击、建根据地、搞抗日,靠自己一点点把队伍从几十人拉到几千人。 1938年,他们干脆跟国民党谈判,拉起“广东民众抗日自卫团第十四区独立队”的名头,继续在敌后抗战。 到了抗战胜利,他们已经能打能守,控制了全岛三分之二的地盘,打了两千多仗。 可你要说他们舒服了?一点不。武器都是缴来的,药品靠走私来的,衣服?那就是几十年没换过。 所以,当1950年四野准备解放海南岛的时候,中央才说了句:“还得靠冯白驹他们。”不是客气,是实打实的信任。 冯白驹那时候已经把琼崖纵队发展到两万五千人。他们不是等着四野来解放,而是从头到尾都在准备。 早在1949年,琼崖纵队就派出参谋长符振中偷偷渡海,把布防图交到四野手里。 整个战役怎么打、从哪儿上岸、怎么牵制敌军,都是他们提前布局好的。 你以为他们的人只是打游击的?错了。他们能打一仗接一仗的大仗,还能拉起群众搞支前。 就光是支援四野渡海,他们动员了6万人,筹了170条船、5万多石粮食,连解放公债都卖了40万块。 结果呢?四野40军一登陆,他们就立刻出动五个团,配合主力部队突破“伯陵防线”。 4月17日那天,四野主力跟他们在临高角会师,海南岛战局就此定了调。 可当四野的将士们看到这些“接应兵”的打扮时,真的有点说不出话来。一个个瘦得皮包骨,衣服上全是补丁,脚上连鞋都没有。 可他们的眼神、步伐、枪法,哪一点不像正规军?你要真说打仗,很多四野兵心里都清楚,自己还没这些“老游击”来的狠。 关键是,他们从来没躺过功劳簿上。他们不等不靠,能吃能打,能熬能忍。不是中央没给资源,是他们压根儿就不指望谁施舍。 你可能会问,这样一支队伍,怎么就能坚持二十多年不垮?其实也没啥神秘的。 第一,是有主心骨。冯白驹不是那种纸上谈兵的政委,他是打过仗、吃过苦、扛过枪的带头人。 第二,是靠老百姓。黎族、苗族、各地华侨,全是他们的靠山。 第三,是信念。母瑞山上的“革命菜”,那不是野菜,是他们的命根子,是“咬牙也要活下去”的信条。 所以啊,当那一队破破烂烂的身影出现在四野面前的时候,那不是落魄,而是光荣。 你要真懂战争,就知道最难的不是打一仗赢一仗,而是二十三年从不投降、不倒旗,哪怕只剩一个人,也不低头。
当琼崖纵队出现在四野官兵面前时,让他们大吃一惊,他们没有想到2万多名战士,全身穿
地缘历史
2025-10-02 10:46:28
0
阅读:2049
黄D528
[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点赞][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作揖]
长治久安
冯白驹该授上将啊!
用户10xxx00 回复 10-02 21:40
大将
gadjade
你现在去琼崖照样能够看到许多人打赤脚………生活习惯哦………
用户10xxx24 回复 10-02 22:37
我们广东人到六十年代还大把人打赤脚,农村基本如此,城镇赤脚也普遍。
寒松挺且硬
冯白驹应该授大将,是代表谅崖纵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