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查了一下韩国瑜!不得不说!韩国瑜的家族史真的很传奇! 从黄埔老兵父亲的跨国征战到眷村儿女的逆境成长,每一段都像带着烟火气的历史缩影。 他父亲韩济华可不是普通人,黄埔军校第17期装甲兵科出身,当年跟着中国远征军在缅甸、印度的丛林里跟日军拼过命,装甲兵出身的他,开着坦克在异域战场冲锋的样子,放在现在就是妥妥的战争片主角。 1949年随军迁台时,揣着一身戎装和对故土的牵挂,落脚在新北中和那片4.64公顷的寿德新村,这地方当年可是板桥、土城、中和三不管的交界地,住户们常开玩笑“前门板桥、后门土城、门牌中和”,韩家就在这样的环境里扎下了根。 韩家一共6个孩子,韩国瑜排行老六,在眷村那群“军二代”里算是出了名的“皮猴”。 90多岁的老邻居吴妈至今还记得,这小子总跑到她家蹭牌打,明明调皮得很,却总把“爱国”挂在嘴边,跟其他兄弟姐妹的沉稳性子完全不同。 那时候眷村日子清苦,军人薪水低,韩济华退休后还得外出打零工,韩妈妈靠做家庭手工贴补家用,孩子们的玩具不是捡来的奶粉罐就是旧筷子。 一颗篮球能让半条街的小孩抢着玩,谁家父母不在家,孩子就跑到别家蹭饭,这种“集体养娃”的日子,反倒成了韩家孩子最鲜活的成长记忆。 韩国瑜念海山初中时,每天跟同学坐牛车上学,夏天泡在灌溉水圳里摸鱼,有次跳水差点溺水,那条当年的“漂漂河”,如今早变成了排水沟,只剩老住户还记得这段惊险往事。 2001年韩国瑜陪着父亲回河南商丘虞城县界沟镇修坟立碑,这趟“寻根之旅”才算补上了家族史的关键一笔。要知道韩济华在台湾几十年,从没跟孩子多提过故土,但临终前仍惦记着老家的祖坟,这种深埋的乡愁,成了韩家跨海峡的精神纽带。 更有意思的是,韩家的“传奇基因”还透着点幽默,韩国瑜嫌自己名字笔划多又不响亮,给三个孩子取名特意选了简笔字:大女儿韩冰、二女儿韩青、儿子韩天,还笑称要是再生一个就叫“韩暑假”。 后来大女儿韩冰在加拿大求学时,一句“落选我养你”的贴心话,把父女间的温情和家族韧劲展现得淋漓尽致。 寿德新村这地方简直是韩家传奇的“风水宝地”,除了韩家,前民进党“立委”林正杰也出身于此。 更巧合的是,当年承包眷村改建的日成营造董事长,正是后来在议会跟韩国瑜唇枪舌剑的王世坚,这种“冤家路窄”的缘分,让眷村史多了层戏剧色彩。 2000年眷村改建前,入口的饺子馆、面食店是韩家改善伙食的去处,改建后低矮房变成14层高楼,韩家老宅的位置如今成了供人休息的铁椅,只有里长张宗正还能指着行人道说“这就是韩国瑜小时候住的地方”。 那些年眷村孩子就地取材的玩乐时光,反倒磨出了韩家孩子的韧劲,韩国瑜17岁被父母送进凤山陆军官校,六年军旅生涯从普通士兵升到上尉,后来又考上东吴大学英文系。 再到政治大学东亚所拿硕士,师从“九二共识”提出者苏起,这种从“军二代”到“高材生”的跨越,离不开父亲那句“再难也要守本分”的教诲。 2018年韩国瑜以594508票击败对手,结束民进党在高雄20年的执政,这场“翻盘奇迹”其实早有伏笔——父亲韩济华在远征军时养成的“不服输”,眷村生活教会的“接地气”,妻子家族带来的“懂民生”,这些基因碎片拼在一起,才造就了这个从三不管地带走出来的政治人物。
刚刚查了一下韩国瑜!不得不说!韩国瑜的家族史真的很传奇! 从黄埔老兵父亲的跨国征
建程
2025-10-01 11:47:24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