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浮云]明明朝鲜比越南更缺电,为何中国却始终不出口?原因并非越南钱多,而是朝鲜自己断了送电的路,中国一旦出口,可能反惹麻烦。 在很多人眼里,朝鲜缺电那是“又黑又冷”的代名词——连最基本的照明都难以保障。可偏偏,在“有求于电”的朝鲜,中国对其电网几乎没有大规模出口援助,反倒把电送给越南。乍一看,这差别有点刺眼——到底什么原因? 朝鲜长期电力薄弱,这是公开的共识。多年来有多个报道指出,一般家庭顶多能通电几个小时,农村几乎没电,城市晚上也常黑灯。基础设施极度陈旧:很多电厂、变电站设备仍是苏联时期留下的老旧产品,缺乏日常维护和现代化改造。输电线路损耗高,尤其在高压线路上,中途折损严重。 此外,朝鲜主要仰赖水电与燃煤火电。水电受季节和水量影响大,旱季减产严重。火电效率低、燃料供应不稳定。多篇分析指出,朝鲜整体发电能力远低于其名义装机容量。 有意思的是,尽管朝鲜“缺电”,他们有时却仍把部分电力卖给中国。比如鸭绿江流域的一些合建水电站,本来是中朝共同利益项目,余电、节电部分或经协定向中国方面输送。一些公开报道提到,2021 年朝鲜向中国“卖电”达到数万吨·小时级别,换得外汇。 这就带来一个看似矛盾的图景:朝鲜“缺电”,却有电力“出口”的可能。那为什么中国不更多地给朝鲜送电?原因不能只看“缺电”这个表面现象,还得把政治、技术、经济和制裁风险都纳入考量。 把视线转到越南,就能映出更鲜明的对比。越南近年来经济高速发展,尤其制造业密集,电力需求爆发式增长。面对缺电压力,越南政府主动向外部寻求电力支援。媒体多次报导,中国通过边境线路向北部越南地区输电,还与越南合资建设电厂、电网项目。 中国在越南做的不仅是“输电”,还有合资、BOT(建设–运营–移交)模式投资电站、参与越南电网建设等。这让中越电力合作的深度更深、利益更紧密。越南愿意开放电网、保障供电、签订长期合同、按价付费,这在实质上给中国提供了盈利空间与风险保障。 再者,越南的经济体量大、外贸联系广,中越贸易规模庞大,电价和电力服务能融入更大的产业链模式里,变成“中国电力 + 制造业输出”结合的一部分。这种模式对中国来说,不是一味“送”,而是可以带来连锁利益。越南主动找,中国也乐意配合。 朝鲜因核武器、导弹计划长期受国际制裁。联合国安理会对朝鲜的部分经济活动、技术输出、敏感设备流通都有限制。 虽然“电力”这一项本身可能不直接在制裁目录里,但电网设备、输电线路、变压器、控制设备、技术支持这些环节很容易被怀疑为“助力朝鲜军事用途”。美国、日韩、西方国家若对此大加审查、制裁,那责任几乎会压到中国企业身上。 历史上就有外国企业因出口给朝鲜的设备被指涉军事用途而遭处罚的案例。基于这种巨大风控,中国电力企业在没有非常确保的“灰色空间”时,基本不敢贸然进入这条“送电”路径。 朝鲜在对外合作方面,一直强调“自力更生”与国家主权不可侵犯。即便外界提出电网改造、输电合作的建议,只要涉及主电网、跨境管理、调度权限等,就容易触及朝鲜的敏感神经。很多国外资本或电网技术要介入就很难获得朝方深度合作。 而且,政策不稳定也是一大难题:今天谈好的合作可能明天被否决,或者突然停止、转向。谁能保证电网合作项目不会被一夜叫停?在这种政治环境下,很难引入大规模外部电力输送。 回头看那几座合建水电站:朝鲜其实在节电或富余电力的时候,把电卖给中国换外汇。这是一种“弱国筹资”的方式。比起向中国买电、欠款、被约束,他们宁可用边缘电力搞出口赚美元。 在朝鲜看来,把“可控富余电力”卖给中国是更安全、更可控的外汇来源,不用承诺长期购电,也不用承受外来电力对国内电网的冲击。 从更大格局看,这件事也告诉我们一个常识:国家间能源合作,不只是“资源 → 需求”的单纯供需关系,更是信任、制度、政治、风控相互交织的综合博弈。越南能接受中国送电,是因为合作意愿强、商业机制透明、风险可控;朝鲜至今不愿,也正是背后那重重锁链在牵制。 (主要信源:观察者网——朝鲜长期电力短缺 太阳能电池板热销)
[浮云]明明朝鲜比越南更缺电,为何中国却始终不出口?原因并非越南钱多,而是朝鲜自
洞察观史
2025-10-01 02:46:10
0
阅读: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