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家发现没,最近的内娱真的大变天了。 不是什么明星又塌房,而是喜事连连,女明星们一个接一个登上了国际舞台。 先是辛芷蕾喜提威尼斯影后,后是舒淇以导演首作《女孩》斩获釜山最佳导演,现在又有周冬雨担任第73届圣塞国际电影节主竞赛评委,颁奖时一口流利的英语和自信从容的仪态让人羡慕又佩服。 谁还记得辛芷蕾早年跑文艺片剧组的时候?那时候她没什么流量,接到的角色大多是边缘小人物,却偏要“钻牛角尖”。拍《长江图》时,为了演好船上的女诗人,她跟着剧组在长江上漂了三个多月,每天天不亮就起来学划船,晚上还得对着江水练台词,连导演都笑她“把自己活成了江里的人”。后来她拍《雪云》,为了贴合云南小镇姑娘的角色,特意提前一个月去当地租房子,跟着菜市场阿姨学方言,连买棵白菜都要跟人聊上半天——这次威尼斯拿影后,她在台上说“谢谢每一个不完美却没放弃的角色”,这话里藏的哪是运气,全是十年磨一剑的硬功夫。 说回舒淇,从演员转型导演哪有那么容易?她早就不是靠颜值圈粉的阶段了,这些年私下里一直在偷偷“补课”。有朋友爆料,她为了筹备《女孩》,前两年推了好几个大制作的女一号,天天泡在编剧工作室里改剧本,光故事大纲就改了12版,连主角穿什么颜色的裙子、说话的语气,都要跟团队反复琢磨。为了拍好青春期女孩的细腻心理,她还特意去中学跟老师聊天,甚至蹲在校园门口看学生放学,记录她们的小动作——这次釜山拿最佳导演,评委说“她的镜头里有女性独有的温柔与力量”,这份评价,是她放下演员光环、从零开始拼来的。 再看周冬雨,别以为她的英语是突然变好的。早几年她去戛纳电影节,面对外媒采访还得靠翻译,回来就偷偷请了外教,把拍戏间隙的碎片时间全利用起来了。有工作人员晒过她的剧本,页边空白处全是英语单词注释,候场时别人刷手机,她就拿着单词卡背;拍跨国合作的戏,只要有外国演员在,她就主动凑上去聊天练口语。这次圣塞当评委,她不光能流畅点评参赛影片,还能精准说出“镜头语言的叙事节奏”“演员情绪的层次感”这类专业术语——那种自信不是装出来的,是每次采访、每段对话积累出来的底气。 现在还有人说“她们不过是运气好”,这话真站不住脚。辛芷蕾要是肯随大流拍流量剧,哪有今天的影后?舒淇要是满足于演员的舒适区,哪能拿导演奖?周冬雨要是懒得打磨英语,怎么能站上国际评委席?内娱这波“大变天”,根本不是偶然的喜事连连,是这些女明星们跳出了“流量焦虑”,沉下心在专业领域深耕的结果——她们不再是被定义的“女明星”,而是靠实力说话的“电影人”。 以前提起内娱女明星登国际舞台,总有人说“不过是走个红毯”,可现在不一样了,她们拿的是影后、当的是导演、做的是评委,靠的全是真本事。这种变化,比任何热搜都让人觉得提气。 各位读者你们怎么看?欢迎在评论区讨论。
不服不行了,自从辛芷蕾获得威尼斯影后,再去参加其他活动跟以前明显不一样了,
【1评论】【3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