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年的幸福由谁定? 常有人说晚景之乐是“含饴弄孙”或“尽享富贵”,老祖宗闻言恐怕要抚须失笑。《论语》记载着圣人暮年自评:“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晚境之福的诀窍原来不在子孙满堂或金山银山,而在心灵不惑、从容安和啊! 这境界岂是想得就可得?曾有曾姓前辈,晚年偏把“幸福”寄托于斗胜争强、独居权威。他既不愿听见青年后辈的新奇言语,又时时恐惧儿孙觊觎自己的私蓄,更嫌亲戚探望不够恭敬周到——日子活脱脱像一场漫长的牢笼演习。偶有一回,一个晚辈好意端来清茶,他勃然大怒:“那茶杯的花色不合我意!”这哪里是颐养天年的老者,简直是位被困锁了心扉的狱中人? 欲享晚年清静怡然,需解的,原是心底那些缠人小辫子!执着于对子女的约束、对家产的看管、对人情挑剔的尺度,桩桩件件都如枷锁套在心上。《菜根谭》道得好:“风来疏竹,风过而竹不留声。”若肯学那虚心之竹,放下得失之忧,让顺逆与纷扰似微风拂过而不停留,这才是心灵上真正卸去枷锁。 那街头巷尾常见的高龄阿婆,拄杖而坐怡然含笑,看邻家孩童嬉闹追逐。那份恬淡非因儿孙绕膝,实为心田已如广阔原野——既容得下孩童天籁喧腾,也涵得住人世扰攘纷繁。 于是啊,晚境之福的真钥匙,不在外物丰足,而在内心的通达与轻盈。王阳明曾指出“破心中贼难”——破这“小我固执执念”才是真正的功夫。《礼记》说得最明白:“发而皆中节谓之和。”这“和”是内心与外界圆融不悖的平静境地。 那些为儿孙绕膝笑容如花的老人,为老伴煮一碗小米粥便心满意足的长者,他们幸福感的源泉,正是心底那座坚固的“心灵灯塔”——照得见生命流逝,经得起岁月飘摇。 何苦困守于一己得失之间?欲赢晚霞岁月一场从容欢喜的牌局,便需亮出一颗安然自得之心牌——此乃是赢得“夕阳红大四喜”的最上上之策。晚年生活感悟 中老年人幸福感 老年人幸福观 晚年幸福感
晚年的幸福由谁定? 常有人说晚景之乐是“含饴弄孙”或“尽享富贵”,老祖宗闻言恐
雨中竹林听雨的惬意
2025-09-30 23:26:0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