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7年6月,当美国中情局得知中国第一颗氢弹成功爆炸时,第一反应就是立刻展开调查,看看究竟是哪里被泄密了,可最终却一无所获。直到80年代末美国才不得不承认中国出了一个吊打美苏科学家的“国产土专家”,研制出了中国特有的“于敏构型”氢弹。 于敏这人,1926年出生在河北宁河县芦台镇一个普通职工家。那时候家里穷,父母挣的钱刚够温饱。军阀混战加上日本侵华,日子过得提心吊胆。12岁那年,他刚拿到辆新自行车,就撞上日军军车,那种无力感让他下定决心要多读书,学点真本事救国。1944年,18岁的他考上北京大学工学院,本来挺高兴,结果父亲失业,学费成问题。好在一位好友伸把手,资助他继续念书。这段经历,让他明白机会来之不易,得加倍珍惜。 北大那几年,于敏是典型的学霸。别人闲聊打牌,他总泡在图书馆或景山上啃书。1945年,美国扔原子弹炸广岛长崎的消息传来,他一下子醒悟,物理学才是救国路子,就转到物理系。半路出家也没耽误事儿,他考试次次拔尖,三年后以状元身份拜张宗燧为师。张宗燧上课全英文,内容深奥,学生们头疼,他却前排坐得稳,笔记记得飞起。一次代数考,全系平均20分不到,他满分砸场子。张宗燧直夸,这学生一辈子没见过这么猛的。 1951年研究生毕业,于敏留校当助教。1952年,他调到中国科学院近代物理研究所,跟邓稼先、黄祖洽、金星南搭档,专攻原子核理论。实验室条件一般,他们就埋头自学,没国外老师指路,全靠自己啃论文推公式。几年下来,于敏写了多篇重量级论文,把中国原子核研究推上新台阶。圈里人私下叫他“国产土专家一号”,因为他真没出过国,全凭天赋和苦功杀出一条路。这段积累,为后来氢弹工作打下底子。 1952年美国爆第一颗氢弹,1953年苏联跟上,中国压力山大。领导指示,原子弹得有,氢弹也得快点跟。于敏本来在原子核上快出成果,1961年组织让他转氢弹预研。他二话不说答应,国家需要就得上。从那起,他身份保密,名字隐了27年。氢弹是核聚变,跟原子弹裂变完全两码事,中国起步零基础,没资料没经验,全得自己琢磨。于敏带轻核理论组,从头分析原理,边学边试。 1964年10月16日,中国第一颗原子弹在罗布泊成功,给了大家一针强心剂。于敏团队信心爆棚,1965年他当上理论部副主任,跟邓稼先分头干。上海计算中心,他们挤一台老式电子管计算机,用时有限。于敏他们反复输入数据,验证模型,三个月磨出独特方案:裂变初级触发聚变二级,用辐射压缩实现自持燃烧。这就是“于敏构型”,比美苏T-U型更简洁,小型化强,适合实战。世界氢弹就两种构型,这一个是中国原创,牛在经济实用,维护简单。 氢弹研究苦啊,戈壁基地条件差,冬天零下30度,水土不服是家常便饭。于敏他们白天算公式,晚上改方案,冬天手指冻僵还得继续。1966年12月28日,原理试验数据出来,确认可行。1967年6月17日,氢弹试爆,当量300万吨,创世界纪录。从原子弹到氢弹,中国只用2年8个月,美国7年4个月,苏联4年,法国8年6个月,英国4年7个月,全甩后面。这速度,让人直呼内行。 消息传到美国,中情局总部乱套。情报官们认定泄密,怀疑苏联或内部人下手,马上审科学家、查档案、追踪往来。几个月过去,啥线索都没。美军评估,这氢弹威力大,战略价值顶十个集团军。他们不服,觉得中国不可能自主搞定。直到80年代末,情报解密,美国才承认事实:中国靠于敏这土专家,纯本土创新,吊打美苏设计。于敏构型成了全球第二大氢弹方案,至今中国氢弹还用这套,证明原创多靠谱。 于敏这构型,核心是辐射压缩,能量利用率高,不像T-U型外包液氘氚,复杂易坏。中国首爆氢弹体积小,实战潜力强,美苏那边一看,傻眼了。于敏没老师,全自学摸索,从原子核转聚变,跨度大,但逻辑严密。专家说,这设计开创中国特色路径,让中国核威慑站稳脚跟。想想那年代,封锁严,资料少,他团队硬是啃下来,搁谁都服气。这不光是技术突破,更是民族脊梁的体现。 爆炸后,于敏没停,继续搞武器化,解决裂变压紧、中子注入难题。四年里,他提69篇报告,深化氢弹规律。1980年,当上核武器研究院副院长兼理论所长,领第二代工程。1982年,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保密期到1988年,他才公开身份,恢复正常日子。晚年,他指导后辈,偶尔讲讲经验,但低调惯了,不爱张扬。1999年,拿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表彰他氢弹贡献。 于敏一生,隐姓埋名28年,家人不知他干啥。妻子孩子以为他在外地教书,他却在戈壁算公式。2019年1月16日,他在北京逝世,93岁。高原反应留后遗症,健康走下坡,但贡献永存。两弹一星元勋,氢弹之父,这帽子他当之无愧。中国核事业,从他这儿起步,硬是让世界刮目相看。
东风-5C洲际导弹,明显是单弹头!内置一枚百万吨级氢弹!东风-5C这个导弹,
【8评论】【16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