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1年,咸丰卧病不起,御前大臣肃顺不知哪根筋搭错了,说了这样一句话:“皇上,为了咱大清的将来,您龙御归天之前,最好把嫂子(慈禧)一并处置了。” 1861年10月的承德避暑山庄,咸丰帝的寝宫内满是药味。 31岁的咸丰帝躺在龙床上,虚弱不堪。 隐约间,他似乎看见儿子载淳的影子在眼前晃,那孩子才6岁,昨天还拽着他衣角要桂花糖,可今天,他得给这个没长牙的幼帝,留一道能活过权力场的“护身符”。 咸丰这一辈子,没享过几天皇帝的福。 1850年即位时,鸦片战争的赔款还没还清,南方太平军已经占了南京,北方英法联军直接烧了圆明园。 他逃到热河那年,才29岁,就咳得厉害,身子也虚弱不堪。 太医私下说,是“积郁伤脾”,愁国事愁的,愁儿子愁的,更愁大清的江山,要断在他手里。 更要命的是他唯一的儿子载淳,生母是懿贵妃慈禧。 这女人不简单。 入宫五年,从兰贵人爬到懿贵妃,连皇后慈安的账都不买,说话跟掷圣旨似的,宫女太监见了她都绕着走。 肃顺跟咸丰耳朵开始吹风:“懿贵妃野心大,等载淳长大,她能乖乖守着后宫?” 肃顺是咸丰的“刀”,什么脏活累活都让他干。 这会儿跪在床前,听见皇帝问:“你说汉武帝为啥杀钩弋夫人?” 肃顺心里一惊。 汉武帝杀钩弋夫人,是怕年轻的太后干政。 可他刚开口:“陛下,懿贵妃...”就被咸丰摆手打断:“她是载淳的妈,不能杀。但你得盯着,要是她敢伸手,不用请示,直接剁。” 咸丰的最后一口气,全用在写遗诏上了。 他下了两道旨。 一是立载淳为太子,二是任命肃顺为首的八位顾命大臣,辅佐幼帝。 另外,他给皇后慈安一道“御赏”印,给载淳一道“同道堂”印。 其实载淳小,这印由慈禧代管。 意思很明白,这是顾命大臣拟的旨,得两宫都盖章才算数。 这本来是“制衡术”,既让肃顺他们辅政,又让两宫太后盯着。 可咸丰没想到,这道“双印”,反而给了慈禧翻盘的机会。 她不是要“制衡”,是要“独吞”。 咸丰驾崩第七天,慈禧就开始动手了。 她跟慈安说:“热河是肃顺的地盘,咱们娘俩连口热饭都吃不上,不如回北京找奕訢。” 慈安犹豫,可慈禧已经让人收拾好了马车。 按规矩,皇帝灵柩要走18天到北京,可慈禧带着载淳,只用了14天。 以为,她早跟北京的恭亲王奕訢串通好了。 奕訢是咸丰的亲弟弟,当年争储输给咸丰,一直被晾在北京守空壳子。 看见慈禧的密信,他立刻调动禁卫军:“终于能收拾肃顺了!” 慈禧一到北京,直接跟奕訢摊牌:以“专擅弄权”为名,逮捕肃顺。 肃顺还蒙在鼓里。 他护送着咸丰的灵柩,沿途还跟地方官要吃的,“太后和幼帝得吃好的”。 等他到北京,德胜门已经关了,奕訢站在门口笑:“肃大人,太后请你喝茶。” 几个侍卫冲上来,把他按在地上。 其他七个顾命大臣,有的在王府被捕,有的在茶馆里被抓,连反抗的机会都没有。 1861年11月1日,慈禧在养心殿宣布:“肃顺斩首示众,载垣、端华赐自尽,剩下五个顾命大臣革职查办。” 这一天,北京菜市口的刑场上,肃顺骂得嗓子都哑了:“慈禧,你会遭报应!” 可围观的百姓没人同情他。 因为大家都说,肃顺太霸道,连皇后都敢欺负,该杀。 辛酉政变结束,慈禧成了“圣母皇太后”,跟慈安一起垂帘听政。 她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废了“双印制”,把所有权力攥在自己手里。 后来有人替肃顺惋惜:“他要是掌权,清朝会更开放,他重用汉人,想改军制,可慈禧容不下他。” 慈禧掌权后,先是用奕訢的洋务派搞了江南制造总局,可后来又镇压了戊戌变法,杀了谭嗣同。 有人说,要是咸丰杀了慈禧,或者肃顺掌权,清朝可能不会亡得那么快。 可历史没有如果。 1861年的那个秋天,咸丰帝以为给儿子留了道“保命符”,没想到,这道符变成了慈禧的“权力通行证”。 肃顺输了,输在“心软”。 他没杀慈禧,反而让她有了翻盘的机会。 慈禧赢了,赢在“心狠”。 她抓住了权力的缝隙,把所有人都踩在脚下。 1861年的秋天,一个31岁皇帝的死亡,改变了大清的走向。 从那以后,一个女人说了算的帝国,走进了更黑暗的深渊。 而肃顺的“钩弋故事”,终究成了历史里的一声叹息。 权力面前,没有亲情,没有道理,只有输家和赢家! 主要信源:(上游新闻——【原创】赞襄政务王大臣肃顺之死:咸丰权臣与太后之间的恩怨)
乾隆之所以选择嘉庆当皇帝,原因也是很无奈的。因为在嘉庆之前,乾隆先后选择了5位接
【8评论】【34点赞】
清北送达邬老师
不是慈禧也得亡
用户11xxx23
好好了解下戌戊戌变法,不要说慈禧,但凡一个人都得宰了他们
用户12xxx25 回复 09-30 21:11
就跟白痴一样。。大清本该就亡了。
用户10xxx21 回复 09-30 20:57
是滴!纯属胡来,一群妄人,既无治国理政经验,也不了解国情民情。
血雨腥风
肃顺简直就是另类,他看不起京城那帮提鸟溜街的权贵,却又不懂收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