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69年,太监安德海被杀,慈禧怒喝:“敢动我的人,活腻了?”然而,当听到安德海被扒掉裤子,当街展示后,慈禧又突然大笑:“机灵鬼,办得好!” 安德海为什么这么豪横,就得从慈禧还是个名叫“兰儿”的秀女时说起。那会儿的安德海,已经是咸丰皇帝身边一个挺机灵的小太监了。慈禧呢,人长得漂亮,心气儿也高,一进宫就琢磨着怎么才能出人头地。 她看准了安德海,觉得这小伙子是个潜力股。一来二去,俩人就搭上了线。慈禧有手段,安德海有门路,一个想往上爬,一个想找个硬靠山,简直一拍即合。安德海没少在咸丰皇帝耳边吹风,这才有了后来兰贵人、懿嫔、懿贵妃的一路晋升。 等到咸丰皇帝在热河一命呜呼,留下孤儿寡母,朝政大权全落在了肃顺那八个顾命大臣手里。那段日子,慈禧和慈安两位太后,加上小皇帝同治,基本上就是被软禁的状态。慈禧心里急得跟猫抓似的,想翻盘,缺的就是一个能冲出包围圈,给她往北京送信的“快递小哥”。 这活儿,除了安德海,没人敢接。安德海乔装打扮,愣是冒着杀头的风险,把慈禧的密信送到了恭亲王奕訢手上。这才有了后来惊心动魄的“辛酉政变”,一举端掉了肃顺集团,开启了两宫垂帘听政的时代。 这是什么交情?这是过命的交情。安德海不只是个会伺候人的奴才,他是在关键时刻,帮慈禧把整个政治生涯从悬崖边上拉回来的功臣。从那以后,安德海在宫里就不是太监,而是“安总管”了,连同治小皇帝见了他都得客客气气,恭亲王奕訢想见太后,都得看他脸色。 权力这东西,就像一杯烈酒,喝的时候痛快,喝多了就容易上头。安德海就是那个喝上头的人。他忘了自己是个太监,开始把自己当成半个主子。 按照大清的祖宗规矩,太监是绝对不允许出京的,违者杀无赦。可安德海不管这个,仗着慈禧的宠信,他不仅出了,还出得大张旗鼓。更离谱的是,他居然还在京城大摆宴席,娶了个媳妇。这事放古代,简直是惊世骇俗,可慈禧知道了,不仅没罚他,还赏了一千两银子。 老佛爷这么一捧,安德海就彻底飘了。1869年,他借口要为同治皇帝大婚采办龙袍,浩浩荡荡地就下江南了。这一路上,他坐着挂有“奉旨采办”牌子的龙舟,沿途敲诈勒索,地方官敢怒不敢言,搞得是民怨沸腾。 他以为天下都是他家的,没想到在山东地界,撞上了一块硬骨头——山东巡抚丁宝桢。 丁宝桢这个人,是晚清官场上出了名的“刺儿头”。他为人刚正不阿,最看不惯的就是这些仗势欺人的家伙。听说安德海要路过山东,他早就憋着一股劲儿了。 等安德海的龙舟一到山东境内,丁宝桢立马派人盯上。安德海呢,压根没把这个地方官放在眼里,到了泰安,还跑去跟当地知县索要贿赂,言语之间极其嚣张。 丁宝桢拿到证据,二话不说,直接上了一道密折到北京。这道折子送得也巧,当时慈禧正生病,朝政暂时由慈安太后和恭亲王奕訢管着。这二位,早就对安德海的飞扬跋扈恨得牙痒痒了。一看丁宝桢的奏折,那叫一个正中下怀。 慈安太后当即拍板,恭亲王火速拟旨:着丁宝桢将安德海就地正法! 圣旨一到,丁宝桢立马行动,在济南就把安德海从船上给逮了。安德海还嚷嚷着:“我是太后的人,你们敢动我?”丁宝桢冷笑一声,直接把他扔进了大牢。几天后,就在济南的西门外,安德海人头落地,结束了他25岁的“辉煌”人生。 消息传回北京,慈禧病也好了。听说自己最疼的“小安子”被杀了,第一反应自然是雷霆震怒。她把丁宝桢骂了个狗血淋头,觉得这是地方官在打她的脸,是在挑战她的权威。 可就在这个时候,后续的细节报上来了:丁宝桢为了平息民间流言,特意命人扒了安德海的裤子,验明正身,并暴尸三日。 为什么这个细节这么重要?因为当时民间一直有传言,说安德海是个“假太监”,跟慈禧太后不清不楚。这种流言蜚语,对一个女性统治者来说,是致命的政治打击。慈禧自己心里清楚得很,但这种事,她没法自己站出来解释,越解释越黑。 丁宝桢这个“扒裤子”的举动,在客观上,用最直接、最粗暴也最有效的方式,替慈禧粉碎了这个恶毒的谣言。大家一看,哦,原来是个真太监,那之前的传闻都是瞎扯。 慈禧一下子就想通了这里面的关窍,所以她才会从暴怒转为大笑。她笑丁宝桢是个“机灵鬼”,这里面至少有三层意思: 丁宝桢帮她解决了名誉危机。 第二,安德海确实该死。 第三,她找到了一个完美的台阶下。 所以说,慈禧那一声大笑,笑的不是安德海的死,而是丁宝桢无意中递过来的这把政治解套的“金钥匙”。一场看似可能引发朝局动荡的危机,就被她这么轻描淡写地化解了。
野史:曾国藩任两江总督时,一天准备坐轿子出门,突然一个衣衫褴褛的老农,跪倒在轿前
【1评论】【4点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