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8年,美国2艘大型军舰公然闯入苏联领海7海里处,打算挑衅一番后趁对方没反应过来,再火速退至公海。可这一次他们失算了,苏联人早就已经做好了准备。 冷战时期,美苏两国在海洋权益上存在根本分歧。美国海军通过自由航行计划,挑战一些国家提出的过度海洋主张,包括苏联对黑海领海的限制。苏联根据本国法规,仅在特定海域允许外国军舰无害通过,并在黑海未设指定通道。美国则引用联合国海洋法公约,认为军舰可在领海内直线航行,无需额外许可。这种分歧导致多次摩擦。 早在1986年,美国约克城号导弹巡洋舰和卡伦号驱逐舰就曾在黑海执行类似任务,进入苏联领海后搜集情报并快速撤出。那次行动让苏联海军意识到响应机制的不足,促使高层调整策略。苏联海军总司令切尔纳温在国防委员会会议上提出,如果再有入侵,应采用包括碰撞在内的手段驱离。1988年初,美国第六舰队再次部署行动,选择约克城号和卡伦号组成编队。 这些舰艇装备先进电子侦测系统,旨在靠近苏联军事基地获取信号数据。苏联黑海舰队提前监测到动向,司令赫罗诺普洛下令准备拦截力量。原本计划出动的克拉斯尼·卡夫卡兹号驱逐舰因机械故障未能执行,取而代之的是贝扎韦特尼号护卫舰和SKR-6号护卫舰。贝扎韦特尼号排水量约3000吨,装备反舰导弹,机动性强;SKR-6号排水量较小,但适合近距离行动。苏联舰艇从塞瓦斯托波尔基地待命,雷达持续锁定入侵信号。 1988年2月12日上午,美国约克城号和卡伦号从公海驶入苏联领海。卡伦号距离海岸约7.5海里,约克城号约10.3海里。舰上启动雷达扫描和侦测设备,锁定苏联基地信号。指挥官下令减速航行,以延长停留时间获取更多情报。他们预计苏联舰艇需时赶到,足够完成任务后加速退回公海。苏联黑海舰队雷达捕捉到入侵轨迹。司令赫罗诺普洛下达拦截指令。贝扎韦特尼号锁定约克城号,SKR-6号针对卡伦号。苏联舰艇全速出动,通过无线电频道反复广播警告,要求立即离开领海。美国舰艇接收信号,但继续前进,调整航向靠近更多军事目标。 贝扎韦特尼号逼近约克城号左侧,距离缩短至数百米。上午9时56分,贝扎韦特尼号发出最后警告,告知将采取碰撞措施。三分钟后,上午10时02分,在坐标44°15.2′N 33°35.4′E处,SKR-6号先接触卡伦号,撞击其左舷后部约60英尺位置,造成漆层剥落,但无结构损伤。几乎同时,上午10时03分,贝扎韦特尼号撞击约克城号导弹发射架附近,撕裂外壳,碎片脱落。约克城号两个鱼叉导弹发射筒变形。贝扎韦特尼号星板锚丢失,舰体凹陷,但保持机动。苏联图-16轰炸机在上空监视,记录舰艇位置。 碰撞后,美国舰艇短暂检查损伤。约克城号报告船体轻微损坏,无进水风险。卡伦号仅表面刮擦,无人员伤亡。苏联舰艇未停止行动,贝扎韦特尼号脱离约克城号,移至300码外继续跟踪。SKR-6号保持对卡伦号压力,重申驱离要求。美国舰艇坚持原航向,卡伦号于上午11时50分退出苏联领海。约克城号随后跟进,中午前完全退至公海。苏联舰艇全程伴随,直至确认入侵者离开。整个过程持续约两小时。 贝扎韦特尼号在碰撞中承受反作用力,需返港修理锚链和外壳。SKR-6号损伤较轻,继续执行任务。这一对抗凸显美苏海军在领海争端中的紧张态势。美国舰艇虽完成部分情报搜集,但遭遇物理阻拦。苏联行动显示维护领海的决心,避免直接开火,转而使用碰撞驱离。事件中无炮火使用,仅靠舰体接触解决争端。 事件发生后,美国政府向苏联发出外交抗议,指责碰撞行为危险,可能引发更大冲突。苏联国防部回应称,美国舰艇无视警告,进行危险机动,导致事件发生。双方通过外交渠道交换意见。碰撞造成美国约克城号导弹发射筒变形,外壳刮痕;卡伦号漆层脱落,无重大问题。苏联贝扎韦特尼号锚链丢失,舰体需修理;SKR-6号损伤最小。约克城号和卡伦号转向公海,中午前退出领海范围。 苏联图-16轰炸机在上空持续监视,确保入侵者离去。事件引发国际关注,凸显冷战后期海洋权益争端的复杂性。美国海军评估后,认为苏联行动超出预期,但未升级为武装对抗。苏联海军视此为成功维护领土完整的一次行动。事后,美苏双方启动谈判,讨论无害通过规则。 1989年9月,美苏签署联合声明,统一承认国际法对无害通过的规定,允许军舰在领海内通行,但需遵守相关条件。此后,美国海军停止在黑海类似挑衅行动,避免直接对抗。
1988年,美国2艘大型军舰公然闯入苏联领海7海里处,打算挑衅一番后趁对方没反应
一脚油门到拉萨
2025-09-28 19:57:30
0
阅读: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