路透社报道,因签证政策日益收紧,大批印度人开始改变计划,将目的地从美国改到英国、澳大利亚、新西兰等移民友好地。报道指出,与之相对的,德国、中国、韩国等国家正积极吸引外国人才。 在硅谷科技园区,印度裔工程师占比超过30%,但这一群体正在经历前所未有的焦虑。根据美国公民及移民服务局数据,2025财年H-1B签证申请量同比下降18%,其中印度申请者减少近20万人。 政策变化的蝴蝶效应正在显现。特朗普政府推出的“特朗普金卡”移民计划,要求个人支付100万美元才能加速获得绿卡,这对中产阶级技术人才来说无异于天方夜谭。 更严峻的是,美国移民局开始大规模遣返非法滞留的印度人,仅今年2月就有104人被军机遣返,这种高压态势彻底动摇了印度家庭的移民信心。 与美国形成鲜明对比的是,英国正通过PSW签证吸引印度留学生。自2020年恢复该签证以来,印度赴英留学生数量三年增长47%,2025年预计突破12万人。 英国政府还计划将PSW签证适用范围扩大至博士毕业生,最长可停留3年。 澳大利亚则通过技术移民职业清单精准引流。 在2025年更新的清单中,软件开发、数据科学等IT职业稳居前列,申请者只需通过职业评估即可获得额外加分。 该国内政部数据显示,2024年印度技术移民获批人数同比增长29%,其中60%集中在悉尼和墨尔本。新西兰推出的“”绿色清单“”移民政策更具吸引力,符合条件的申请者可在6个月内快速获得永居权。 在欧洲大陆,德国的“蓝卡计划”成为印度工程师的新宠。该计划要求申请者年薪达到4.18万欧元(约合人民币32万元),远低于美国同类签证门槛。 据统计,2024年德国向印度人才发放蓝卡数量突破8000张,占非欧盟国家总数的33%。 亚洲国家同样不甘落后。中国自2025年10月起实施的K字签证,专门面向40岁以下的青年科技人才,持有者可享最长5年居留权。 上海、深圳等地还推出“人才公寓”“创业补贴”等配套政策,北京中关村的印度创业者数量已从2020年的不足百人增长至目前的500余人。 韩国则推出“高端人才签证”,重点吸引半导体、人工智能领域的顶尖人才,符合条件者可直接获得F-2居住签证。 这场全球人才流动的本质,是各国在产业升级中的战略博弈。英国希望通过吸引印度人才弥补脱欧后的劳动力缺口,其金融科技行业已有15%的从业者来自印度。 澳大利亚则瞄准数字经济,计划到2030年将科技产业规模扩大至2000亿澳元,印度技术人才成为关键拼图。 德国的目标更为深远。该国正面临严重的人口老龄化,到2035年劳动人口预计减少400万,而印度每年培养的工程专业毕业生超过150万人。 中国和韩国则在争夺未来科技制高点,中国希望通过K字签证打造“全球创新枢纽”,韩国则试图依托半导体产业优势构建“科技人才高地”。 对于印度来说,这场移民潮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一方面,顶尖人才流失可能影响本土科技产业发展,其IT外包行业已出现高端人才短缺现象。 另一方面,海外印度裔正成为重要的软实力资源。在英国,印度裔议员数量已达30人,苏纳克的当选更是标志性事件。 印度政府也在积极布局,通过“海外印度人日”等活动强化侨民联系,试图将人才外流转化为“人才环流”。 随着全球人才竞争加剧,各国政策将持续分化。美国可能进一步收紧技术移民,转而通过“高端投资移民”吸引富豪。英澳新将维持宽松政策,但会提高语言和技能要求。 德中韩则会加大政策创新力度,德国计划将蓝卡年薪门槛再降低10%,中国可能试点“积分落户”制度。 对于印度移民来说,选择变得更加多元。 这场持续的人才迁徙,不仅改变着个人命运,更在重塑全球经济版图。当美国筑起高墙时,其他国家正敞开大门,一个更加多元的国际人才市场正在形成。 而印度作为最大的人才输出国,其选择将深刻影响21世纪的全球竞争格局。
美国人现在“恐印”到什么程度了,由于工作签证问题,印度人急于返回美国,结果美国人
【2评论】【11点赞】
用户14xxx84
中国和韩国竞争,这文章是韩国人写的吗?韩国的技术那样不是美国扶植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