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27日,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宣布,将对乌军中不存在短缺的武器实行受控出口,直到战争结束。他说会先保证自家军队够用,国内产量充足的武器,剩下的才能卖,出口全程会盯着。 这个消息一出来,不少人都觉得意外。毕竟俄乌冲突打了这么久,之前的乌克兰一直是 “武器接收方” 的角色。 不管是美国的海马斯火箭炮、德国的豹 2 坦克,还是其他欧洲国家送的单兵装备,乌克兰过去很长一段时间里,都得靠西方盟友的援助才能撑住前线的装备补给。现在突然说要出口武器,这种转变确实让人没想到。 外界也在猜,乌克兰现在真的有多余武器能出口吗?泽连斯基似乎早就料到会有这种疑问,他在宣布时就主动回应了这一点。他说现在乌克兰的军工生产已经跟上了节奏,部分装备的产量不仅能满足乌军日常消耗,甚至还能有结余。 至于哪些武器属于 “无短缺” 范畴,他没具体列清单,但提到会根据前线需求动态调整,比如一些单兵防空导弹、小型无人机配件这类产能相对充足的装备,大概率会是优先考虑的对象。 其实细想一下,乌克兰做这个决定也有现实考量。战争打了这么久,乌克兰的经济早就扛不住了。光是军费开支、民生保障、基础设施修复,每天都要花大笔钱。 武器出口能带来实打实的外汇收入,这对缓解财政压力、补充军工生产的资金缺口来说,无疑是笔重要的进项。毕竟靠外援终究不是长久之计,能自己创造收入,才算是多了条活路。 不过也有人担心,战时出口武器会不会有风险?比如武器会不会流入黑市,或者被转卖到其他冲突地区?泽连斯基在宣布时也着重提到了这一点,他说 “受控出口” 不是随便说说,买家必须经过严格筛选,而且会和买家签订详细的使用协议,禁止武器被转借或用于其他用途。 乌克兰还会联合西方盟友建立追踪系统,确保每一批出口的武器都能被全程监控,从生产到交付再到后续使用,都跑不出管控范围。 值得注意的是,乌克兰能走到 “出口武器” 这一步,背后其实有西方的影子。之前就有权威媒体报道,西方多国在军工领域给了乌克兰不少支持。比如美国帮乌克兰改造了部分炮弹生产线,德国提供了坦克零部件的生产技术,波兰还协助乌克兰建立了小型无人机的组装工厂。 这些支持让乌克兰的军工产能逐渐恢复,甚至有了提升,这才为 “武器出口” 打下了基础。要是没有这些前期铺垫,乌克兰就算想出口,也拿不出多余的装备。 泽连斯基这个宣布,其实也透着一层信号 —— 乌克兰想在军事上逐渐摆脱对外部的完全依赖。过去是 “别人给什么用什么”,现在能自己生产还能出口,说明乌军的装备供应体系正在慢慢成熟。 当然,这并不意味着乌克兰就不需要西方援助了,毕竟像战斗机、远程导弹这类高端装备,乌克兰自己还造不出来,还是得靠盟友支持。但能在中低端装备上实现 “自给有余”,已经是不小的进步。 还有人把这个决定和乌克兰的战场态势联系起来。最近一段时间,俄乌双方在前线陷入僵持,大规模的进攻不多,更多是局部的拉锯战。 这种情况下,乌军对武器的消耗速度有所放缓,这也给了乌克兰 “腾出手来出口武器” 的空间。要是还像之前那样高强度作战,乌军自己的武器都不够用,根本没心思考虑出口的事。 不过这个政策能不能顺利落实,还得看后续的操作。比如怎么界定 “不存在短缺”?万一前线突然需要更多装备,已经出口的武器能不能及时调回来? 还有买家的选择,要是选了有争议的国家,会不会引发西方不满?这些都是泽连斯基政府需要解决的问题。毕竟战时的武器出口,牵一发而动全身,稍微出点差错,都可能影响战局或者国际关系。 泽连斯基自己也知道这事的复杂性,他在宣布时没把话说得太满,只强调 “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调整”。他还提到,会定期向西方盟友通报出口情况,争取他们的理解和支持。毕竟乌克兰现在还离不开西方的援助,要是因为武器出口得罪了盟友,就得不偿失了。 谁也没想到,曾经靠着外援武器撑场面的乌克兰,现在居然能走到 “出口武器” 这一步。泽连斯基这个宣布,既藏着对自家军工产能的信心,也透着缓解经济压力的无奈。 但不管怎么说,这都是俄乌冲突以来,乌克兰在军事和经济领域的一个新尝试。至于这个尝试能不能成功,会不会给战局带来新的影响,还得等时间来检验。毕竟在战争没结束之前,任何一个决定都可能引发连锁反应,谁也没法打包票。
决裂了!欧盟后院起火了!泽连斯基这次真玩大了!当地时间26日,乌克兰正式宣
【3评论】【13点赞】